凡中铸伟大众文学运动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凡中铸伟大众文学运动实践

凡中铸伟大众文学运动实践   1941年,在庆祝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队成立三周年之际,毛泽东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为更好地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冀中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程子华、吕正操、黄敬等,发起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一、聚人和、抢天时,“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应声而起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下,一场如火如荼的群众写作运动却能在冀中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展开,原因何在?一件事情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与人和。显然,从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看,这里的天时和地利都不具备。但恰恰因为具备了“人和”,抢了天时、赢了地利,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既有冀中区党政军负责人颇深的文学素养,也包括了冀中党的长期地下工作的基础、冀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响应和拥护。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是一名既有军事家的天才,又有颇深的文学评论家素养的儒将,政治委员、老红军、著名宿将程子华,畅晓军事政治,具有丰富的文韬武略,对文、音、美、剧诸方面,都有卓越的鉴赏能力和深邃的见解水平。区党委书记黄敬,才华横溢,对科学文化具有灼见真识,对宣传文化工作大力支持。做宣传文化领导工作的周小舟和史立德,也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高文学修养。   而“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发起之地――?察冀边区是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首先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冀中区是?察冀根据地的平原地带,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由于冀中有党的长期地下工作的基础和博野、蠡县、高阳农民起义的光荣传统,更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执行,广泛发动了农民群众,使冀中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直接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统治。   冀中区的广大军民常用诗歌、壁画、戏剧、报刊等形式歌颂自己的英雄事业。各团体都有自己的刊物,只冀中一级的刊物就有“冀中文化”、“文艺学习”、“歌与剧”、“冀中画报”、“连队文艺”等。总之,抗战时期物质条件虽然很困难,又时刻有生命??险,但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干劲十足,斗志昂扬。   1941年4月,冀中领导机关来到安平县彭家营、北郝村一带。在暂时安定没有敌情的环境下,冀中抗联的领导同志们,开始讨论《冀中一日》的写作问题,并召开了“冀中一日”筹备会议。大家议定了“冀中一日”的写作宗旨,由战斗在冀中平原根据地的工农兵群众和干部,自己拿起笔来反映冀中的斗争和生活,并且决定“冀中一日”选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极普通的日子,所以更能代表冀中军民的一般生活和斗争。   二、国兴亡、匹夫责,“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蓬勃开展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宣传动员非常深入,各机关、团体通过自己的组织系统,把任务布置到各个村庄和连队。当时,各村的“街头识字牌”,都写着“冀中一日”四个字。站岗放哨的儿童、妇女,见行人来往,查完“通行证”,都要叫你念“冀中一日”四个字,问“冀中一日”指的是哪一天,提醒你要写一篇“一日”的文章。冀中广大群众把“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当成一种对自己的鼓舞,对敌人的示威。到了5月27日这一天,能动笔的人都动笔写作,据统计,亲自动笔写稿者有十万人。不能动笔的请人代笔,许多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大娘,也都热心参加了这一写作运动。   《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在当时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仅冀中区一级就集中了40多个宣传、文教干部,用了八九个月的时间,才初选定稿。1941年6月,编委会负责人王林召集编辑小组开会,讨论《冀中一日》的最后定稿和分集出版,会议决定把所有稿分成四辑。又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工作,《冀中一日》于1941年的十月上旬出版,初版油印了二百本,当即由交通员们背着,挑着,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迅速传递到了冀中各地。   四本米黄草纸粗糙油印的小册子,成了大家的精神食粮。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是千万抗日军民用血泪写成的一份真实的战斗记录。冀中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血火洗、涅?生,《冀中一日》周折存稿盛世流传   《冀中一日》初印之后,编委会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做了补写、补选和校正。然而,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补选和校正过的《冀中一日》还没来得及付印,即遭遇日军对冀中区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为了轻装前进,打击敌寇,人们不得不把《冀中一日》暂时坚壁起来。有的用纸包好,装入瓷罐,埋进土中;有的裹上衣物,置于箱内,藏进草堆;还有的破墙为洞,安放其中,而后封补如故。负责这一工作的王林,把书坚壁在堡垒户的夹壁墙里,在反“扫荡”的间隙中,绕道去查看,结果坚壁稿本的堡垒户受到严重损失,夹壁墙付之一炬了。“扫荡”给人们带来了永世难忘的仇恨。《冀中一日》也遭到了致命的劫运。   欣然的是朝夕伏案刻写的铁笔战士周岐,为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