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神经网络理论基础-oknew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章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以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在信息化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用它来解决某些人工智能问题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模糊控制从人的经验出发,解决了智能控制中人类语言描述和推理问题,但在处理数值数据、自学习能力等方面远未达到人脑境界 从人脑生理、心理学着手,模拟人脑工作机理 大脑是由生物神经元构成的巨型网络,它在本质上不同于计算机,是一种大规模的并行处理系统,它具有学习、联想记忆、综合等能力,并有巧妙的信息处理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数学模型,从微观结构和功能上对人脑进行抽象和简化,模拟人类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也是由大量的、功能比较简单的形式神经元互相连接而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用它可以模拟大脑的许多基本功能和简单的思维方式。 6.1 神经网络发展史 1. 启蒙期(1890-1969) 对大脑神经元研究表明,当其处于兴奋状态时,输出侧的轴突就会发出脉冲信号,每个神经元的树状突起与来自其它神经元轴突的互相结合部(此结合部称为Synapse,即突触)接收由轴突传来的信号。如果—神经元所接收到的信号的总和超过了它本身的“阈值”,则该神经元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并向它后续连接的神经元发出脉冲信号。 1890年,W.James发表《心理学》, 讨论脑结构和功能 1943年,W.S.McCulloch和W.Pitts提出了描述脑神经细胞动作的数学模型,即MP模型。 1949年,D.O.Hebb提出了神经元的学习法则,即Hebb法则。 50年代末,E.Rosenblatt提出了描述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记忆的数学模型,即感知机(Perceptron)模型。 感知机是现代神经计算的出发点。Block于1962年用解析法证明了感知机的学习收敛定理。正是由于这一定理的存在,才使得感知机的理论具有实际的意义,并引发了60年代以感知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神经网络研究发展的高潮。 1961年,E.R.Caianiello提出了能实现记忆和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由学习方程式和记忆方程式两部分组成。 1962年,M.Minsky和S.Papert进一步发展了感知机的理论,他们把感知机定义为一种逻辑函数的学习机。 B.Widraw在稍后于感知机一些时候提出了Adline分类学习机。它在结构上与感知机相似,但在学习法则上采用了最小二乘平均误差法。 2.低潮期(1969-1982年) 神经网络理论研究水平的限制 计算机发展的冲击 1969年,Grossberg提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ART神经网络 1972年,Kohonen提出自组织映射的SOM模型 3. 复兴期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Hopfield对神经网络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引入能量函数,实现问题优化求解 1986年,以Rumelhart为首的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并行分布处理研究集团对联结机制(connectionist)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即BP网络,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 T.J.Sejnowski等人还研究了神经网络语音信息处理装置。 这些成功的研究对第二次神经网络研究高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Hopfield模型的动作原理是: 只要由神经元兴奋的算法和神经元之间的结合强度所决定的神经网络的状态在适当给定的兴奋模式下尚未达到稳定,那么该状态就会一直变化下去,直到预先定义的一个必定减小的能量函数达到极小值时,状态才达到稳定而不再变化。 1985年,Hopfield和D.W.Tank用上述模型求解了古典的旅行推销商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简称TSP问题。 1983年,S.E.Farmann和Hiton提出了波尔兹曼机BM(Boltzmann Machine),该神经网络模型中使用了概率动作的神经元,把神经元的输出函数与统计力学中的波尔兹曼分布联系起来。 1985年,W.O.Hillis发表了称为联结机(connection)的超级并行计算机。他把65536个lbit的微处理机排列成起立方体的互连形式,每个微处理机还带有4kbit的存贮器。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Error Back Propagation N

文档评论(0)

mkt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