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观点概括.docVIP

第七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观点概括.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观点概括

  第七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观点概括 2013 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2 日, 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吴国盛教授发起,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政法学院和思政部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研讨会在白鹿洞书院和庐山(九江学院庐山培训中心)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 中国社科院等 23 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4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围绕科技的现象学诠释和现象学反思这个基本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共交流、研讨论文 25 篇。 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提出的儒学科技哲学、融分析哲学入现象学和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研究等内容,颇值得学界关注。   一、语言、文化与科技      通过对库恩与维特根斯坦的比较,以及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现象学阐发,张祥龙教授(山东大学)的《范式、家族与文化间性库恩、维特根斯坦与儒家的比较》认为,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意味着语言活动参与着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语词运用总在遵守规则之前。 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生活形式也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 西方的生存范式和文化范式始终具有一种硬化的趋势,而儒家的家族范式则是柔性的,所以张先生提出可以建立一种儒学科技哲学。 由此似乎可以认为, 儒学范式下的科技体系以及体系间的演进,能够突破西方理性主义科技的单向、线性的逻辑主义和机械性,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品格。 不过,吴国盛教授(北京大学)评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与儒家的家族范式的内在关联是不够明晰的。   颜青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以分析哲学的进路认为,基于语形的语义学和基于指称的语义学都不足以说明语言的意义问题,所以可以诉诸一种现象学的语言哲学言语德性论来描述言语实践和意义生成行为。 通过现象学分析,感受质(qualia)和领受额(quantia)分别说明了初阶(直接的)和高阶(反思的)两种不同的言语体验。 在感受质层面,人们的理性能力是相同的;在领受额层面,科学家们拥有更高的言语德性和领悟能力,更容易捕获某些不明晰的经验而取得科学成就。 张祥龙教授对这种能力给予高度肯定,认为人类确有这种现象学前反思能力。   刘胜利(四川省社科院)运用身体现象学试图对中医的整体观进行辩护。 作者认为,西医的对象整体是一种封闭的、静态的、缺乏内在动力学机制的机械论整体, 而中医的现象整体则是一种活的、开放的、自组织的整体。 运用现象学研究中医理论的确是一个值得开拓的方向。 不过,西医理论中人体是否缺乏自组织能力,中医的五行理论是否不是某种机械性,这样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吴彤教授(清华大学)点评认为,中医的科学性是可疑的。   二、技术与现象学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 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 由此出发,包国光教授(东北大学)在《技术的本质与本质的技术》中借鉴海德格尔的言说方式,认为本质的技术是成其本质的技术,是从存有 (seyn) 而来的技术。 从逻各斯和 用(tau;ograve;chi;rho;epsilon;omega;nu;)出发,可以进一步把技术的本质阐释为,技术的本质表明自身是从本质(存在本身)而来的技术(用)。 舒红跃教授(湖北大学)论述了柏格森的乐观主义技术哲学。 生命冲动在于一种创造的需要,而技术促成了生命的创造进化。 技术是运用形式(理性)剪裁物质,只有借助于技术 ,人类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交往。 生命冲动必须经过技术这一 岔口, 才能实现更充分、 更自由和更多可能性的发展。 蒙绍荣教授(广西大学)也乐观地认为,看似乱象丛生的网络新媒体,正在悄悄重塑现代人的理性精神;它最终要回到人本身,回归生活世界,为现代人确立新的价值和真理观念。   计海庆(上海社科院)仔细分析了伊德的后现象学的学术性质,认为应该把后现象学放在技术哲学领域内考察。 伊德的物的解释学要揭示物(工具)的认知意义,因为物也是语言,能传达意义,所以物的解释学是后现象学的意义基础。 吴宁宁博士(北京大学)的《汉森的技术存在论》介绍了汉森所试图建立的关于源始技术性的技术存在论。 汉森认为,使触和被触的连接得以可能的这种不可触,这一自身与自身的不重合性,意味着在身体自身之中源始地包含着一个触摸不到的他者,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否定性, 是最源始意义上的自身他性。 身体内在地有一种内在性与外化性的源始偏离,也就是源始的具身性与源始的技术性。 它是尚未现象化的存在之中的潜在性本身,是现象层面上的触觉、视觉、技术性得以可能的基础。   三、现象学与科学      雷德鹏教授(广西大学)全面研究了胡塞尔关于科学的论述后认为,胡塞尔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