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唐苹专家研讨会纪要.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拜唐苹专家研讨会纪要

2003年拜唐苹与心血管疾病最新进展 专家研讨会会议摘要 2003年7月18日拜耳公司在武汉顺利召开了“拜唐苹与心血管疾病最新进展专家研讨会”,这是在非典结束之后华中区首次举办的与拜唐苹产品有关的专家会议,荣幸邀请到了国内著名糖尿病专家――北大人民医院的高妍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的徐新民教授,还有来自鄂川滇黔皖渝豫的三十多名内分泌专家,就大家所关注的餐后血糖、IGT以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最新进展、如何应用拜唐苹进行干预控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下面是几位专家的专题报告总结以及会议讨论的纪要: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现状分析(华西医科大学附院大内科副主任童南伟) 餐后血糖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WHO和ADA都指出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达不到DM的诊断标准,DM 的高危人群中FPG正常者也应该做OGTT来观察PPG的水平;我国的DECODA、上海糖尿病研究所等研究资料也都显示:如果仅以FPG作为诊断标准将会漏诊30%—50%的病人;PPG 的敏感性高,DM的 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PPG,所以应该以PPG做为糖尿病的筛查。 单纯IGT和 单纯IFG的主要区别(提示IGT更应引起关注,且有可能得到控制) 单纯IGT 单纯IFG 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骨骼肌) 肝糖产生增多,B细胞早相分泌受损严重 人群患病率 患病率高,尤其女性 相比低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大 对DM预测 没有区别,但其人群数多 与CVD的关系 更明显 若小于7mmol/l则关系不明显 临床干预试验 DDP、STOP—NIDDM 目前没有随机双盲大型试验 我国对IGT的研究工作 我国的资料显示随年龄增加IGR和DM的患病率都增加,主要是PPG增高为主, IGR时心血管病变已经存在,IGT阶段已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高血糖多合并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子。 二、控制2型DM日益严峻的增长趋势(湖北内分泌主委、协和医院陈璐路主任) 目前状况:全球目前IGT人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上,尤其是亚太地区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在2型DM 诊断前的6—8年已经出现IGT状况。 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餐后高血糖是进展至糖尿病的危险因子,所以在糖尿病早期就采取干预措施控制餐后血糖非常重要。要用PPG和FPG共同筛查2型DM,如果仅以FPG筛选将会漏诊32%的人群,PPG 做为诊断标准敏感性高。 如何在 IGT 也就是糖尿病早期进行干预:从大庆研究、DPS、DPP中可以看到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危险度分别下降31—46%、58%、58%,这种结果是建立在试验严格的控制,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采用药物干预更为可行。在DDP中使用二甲双胍,降低危险31%,其疗效取决于基础BMI和年龄,BMI35kg/m和年龄60岁可能无效,且胃肠道反应大。在STOP—NIDDM试验中采用拜唐苹进行干预,第一年就有了迅速的改善,相对危险下降36.4%,同时还使逆转为NGT的发生率增加29.5%,在校正了协变量之后说明其作用不受BMI和年龄的影响,具有独立的预防作用,对IGT 人群有持久的治疗作用。中国 杨文英的研究也证实了用药物干预可以使IGT转归正常的比例增高,减少向2型糖尿病转化,其中以拜唐苹作用最强,相对危险下降87.8%,优于二甲双胍。 三、控制餐后血糖,有效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北大人民医院高妍教授) 1、IGT和IFG 的流行病学特点 仅有20—30%的 IGT合并IFG,所以只用FPG 做诊断标准会漏诊很多病人——50%新发糖尿病、75%IGT,尤其是老年人。IFG患病率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多见;而IGT 发病率随年龄不断增加,女性多见。 2、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原因 餐后高血糖直接损害终末器官,其急性毒性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形成炎症性动脉粥样硬化过程。DECODE研究显示在任何空腹血糖水平,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随OGTT2小时血糖升高而升高,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在 IGT 阶段就明显增加了,而FPG没有明显关系。在急性心梗病人中排除了应激因素,有35%的患者有IGT,有31%未被诊断的糖尿病,都说明了餐后高血糖是导致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IGT人群的干预尤为重要。 3、STOP—NIDDM的二级终点结论 ⑴拜唐苹干预IGT人群使其任一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危险降低49%,降低心梗危险91%; ⑵拜唐苹对血压的影响:不仅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减少了高血压的新发病例,使高血压的危险下降34%; ⑶拜唐苹治疗后对脂代谢的影响:LDL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H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