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80后职场人士跳槽最为活跃.doc

据调查80后职场人士跳槽最为活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据调查80后职场人士跳槽最为活跃

 据调查80后职场人士跳槽最为活跃   在职业生涯中的关键阶段,你该如何抉择?如果随便换个新东家,能达到最初的预期吗?最新调查显示,80后已成为跳槽最活跃的人群,找工作的时候投递过很多简历,后来在 HYPERLINK 三明人才网上找到了工作,千里马需要伯乐。薪酬、职业前景、人际关系是影响白领跳槽的主要因素,盲目频繁跳槽让14.4%的“跳蚤族”产生了挫败感。   80后跳槽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关注招聘信息的人不难发现:招聘旺季已经到来。高校毕业生开始奔波于各大名企面试,而也有不少在职员工暗中向中意的企业发送着示好信号。有关调查显示,今年九月以来,已经有22.3%的人完成了跳槽计划,62.3%的80后有跳槽想法,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2007年,当23岁的罗志勇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的一家婚庆公司上班做策划,月薪2000元。大约一年之后,他通过朋友介绍又进入了一家演出公司,因为工作能力突出,罗志勇很受重用,工资也涨到了3000多元,这让他非常满意,干了两年后,感觉还有上升空间,就在这时,一向器重自己的经理找他谈话,要罗志勇跟他一起出去另起炉灶。“一个欣赏你的上司,面试投递简历或者发布人才招聘信息 HYPERLINK 厦门人才网官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才是职场前途的捷径。”于是,经过再三考虑,罗志勇便跟着上司一起跳槽了。目前,罗志勇在沙坪坝的一家演出公司当起了总助,每个月能有6000多元,福利等各方面也很不错。他说,自己每次跳槽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想勇敢地往高处走。像罗志勇这样频繁跳槽的80后不在少数,他们正以不可逆转的姿态成为当下职场结构的主力军,而他们在寻找适合的工作时也有更多的自主权。   32.3%的人为了获得薪酬提升而选择跳槽   调查显示,在已经跳槽和有跳槽意愿的职场人看来,工资待遇低是导致职场人跳槽的主要原因,同意该观点的人占26.9%。而企业发展没有前途、不受重视成了他们本次换东家的重要理由,其比例分别占17.3%、7.5%。值得注意的是,也有5.0%的人并没有具体的理由而跳槽,只是认为已经到了该跳的阶段而跳槽。比较而言,上下级关系不好、同事关系不融洽、专业不对口等对职场人产生辞职想法的影响并不大。一般而言,求职面试靠的不只是努力,在 HYPERLINK 龙岩招聘网信息繁多,如何从这些招聘信息里面筛选出好的职位也是有窍门的。职场人在跳槽时会对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公司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对于今年九至十月刚刚完成跳槽计划的职场人而言,又有哪些因素让职场人对新工作动了心?其中32.3%的人为了获得薪酬提升而选择跳槽,9.4%的人为了更好的福利待遇,7.6%的人看重新工作带给他们的职位提升,7.6%的人希望新工作更稳定。相比之下,制度规范、公司声誉对“跳蚤族”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盲目频繁跳槽易生挫败感   记者上周在白领集中的解放碑和江北步行街写字楼实地随机采访调查了187名“80后”白领。他们中87%的人有跳槽经历,绝大多数80后白领是因薪酬、职业前景、人际关系三大因素主动跳槽。这些跳槽者对自身跳槽行为的主观评价,在 HYPERLINK 泉州人才很多,想要在众多的人才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不免要花费一些时间。其中45.0%的人没有特别的感觉,40.6%的人因为达到了心理预期而表达了成就感。同时,也有14.4%的“跳蚤族”因为盲目跳槽而生挫败感。“很多职场人在高薪的之下,忘记去判断机会给他带来的利弊。”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赵云中建议,在面对新的机会时,职场人应该保持冷静,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深刻地剖析,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才是明智之举;先谋而后动,蜻蜓点水式的工作经历不仅会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对职业的认知度和积累也会非常浅薄,影响长期发展。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这是我前任雇主在同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劳动者太多,所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句话给我带来的绝望持续了两年,最后以自己顺利跳槽而告终。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才长期以来只是硬资产的配件,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资本就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不需要对人才投入多少。”这种“重物轻人”的观点几乎成了许多企业家的共识。时至今日,在众多的 HYPERLINK 南平招聘网站中,不能盲目的投递简历,要精益求精。中国已开始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按现有模式中国经济将难以为继。廉价劳动力的派对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这恐怕是许多企业家始料未及的。中国经济必须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模式的转型,中国企业的增长引擎必须完成从硬资产到软资产(人才资产)的转变。中国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创新方面的竞争力;或者提高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提高品牌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