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皮肤附属器疾病PPT课件
其他方法 1.激光:红蓝光照射 2.局部注射 3.痤疮治疗机 4.中医中药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又称脂溢性湿疹,系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清楚 研究发现与马拉色菌等的定植与感染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性皮脂溢出 感染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等 皮脂成分改变 感染性变态反应 脂溢性皮炎 精神、饮食、维生素B缺乏、嗜酒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 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及背部多见。 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皮损特点: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 严重者皮损范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头皮脂溢性皮炎 鳞屑型 常呈红斑或红色毛囊丘疹并有小片糠秕状脱屑,头发干燥、细软、稀疏或脱落 结痂型 头皮厚积片状、粘着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糜烂、渗出 诊断与鉴别 诊断: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皮损特点 鉴别: 头皮银屑病 玫瑰糠疹 湿疹 体癣 预防和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少用热水、碱性大的肥皂洗浴。 2.外用药物治疗: 原则:去脂、消炎、杀菌、止痒 含抗真菌药的混合制剂(复方咪康唑霜)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可用于严重患者或低强度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 少量渗出、糜烂部位可用1%雷凡诺尔锌氧油、氧化锌油、1%金霉素等 头部皮损可用含酮康唑的香波洗头,每周2次。 3.系统药物治疗 瘙痒剧烈时可予以止痒镇静剂 补充维生素B6、B2、复合维生素B或锌剂 有真菌感染或泛发性损害可用伊曲康挫100mg/d,连服2~3周 有细菌感染时用四环素或红霉素250mg,每天3~4次 范围较大、炎症明显,有红皮病倾向且无禁忌症时,可短期小量使用泼尼松15mg/d晨顿服,并可短期加用雷公藤多苷20mg,tid。 酒渣鼻 1. 定义 酒渣鼻(rosacea)又名玫瑰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2. 特征 ①好发于中年人;②皮损发于面部中央的充血性红斑、丘疹、丘脓疱疹,毛细血管扩张显著;③病程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 斑秃 1、定义 斑秃(alopecia areata)中医称“鬼舔头”或“油风”俗称“鬼剃头”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 2、特征 ①发病突然,无自觉症状。②多为片状脱发,而头皮正常。 谢谢 * * 皮肤附属器疾病 皮肤附属器(cutaneous appendage) 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和甲 寻常痤疮 脂溢性皮炎 酒渣鼻 斑秃 病例 一般情况 患者男,22岁。 主诉 颌面部反复出现粉刺,毛囊性红丘疹2年 现病史 近2年颌面部反复出现黑白头粉刺,浅在性脓疱, 时轻时重,未予治疗。 既往史及家族史 既往体健,其父年轻时曾有相同病史。 病例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 颌面部可见黑白头粉刺,偶见浅在性脓疱。 初步诊断: 痤疮 诊断依据: 1、年龄:青年男性; 2、好发部位:皮脂溢出部位; 3、皮损特点:粉刺及脓疱; 4、病程:慢性经过,时轻时重。 治疗: 达芙文(阿达帕米) 玫满(米诺环素) 奥络(夫西地酸) 玫芦消痤膏 维生素B6 定义 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又叫青春痘、面皰、粉刺、毛囊炎。 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 病因 痤疮的发病主要与 雄激素及皮脂增加 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 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继发炎症反应等相关。 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及饮食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偏高,促使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丰富的皮脂为毛囊内寄生菌(痤疮丙酸杆菌、卵原形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提供了生长物质基础。 痤疮丙酸杆菌将皮脂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低分子多肽,继而刺激毛囊壁引起炎症,并使皮脂腺导管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造成皮脂排出不畅而淤积形成粉刺。 粉刺又加重皮脂淤积,形成厌氧环境,寄生菌迅速增殖而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