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物化学糖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糖课件

生 物 化 学 主 要 内 容 糖类代谢与生物氧化 脂类与?-氧化及合成 维生素与辅酶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代谢 生物催化剂——酶 核酸及其合成 一、糖 类 物 质 糖分子含C、H、O 3种元素,通常3者的比例为1:2:1,一般化学通式为(CH2O)n “碳水化合物” 如: 葡萄糖C6H12O6 , 蔗糖C12H22O11 。 例外:脱氧核糖C5H10O4 ,鼠李糖(C6H12O5); 而乙酸C2H4O2(非糖) 单糖:不能再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如(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寡糖:即能被水解为少数 ( 2-20个) 单糖的糖类 。重要的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等。 多糖:即水解时能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重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几丁质等。 糖复合物:糖类与蛋白质、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如形成的共价结合物,如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 糖的氧化分解 糖酵解(无氧分解):在无氧的条件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在供氧不足或缺氧时,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乳酸或乙醇。(巴斯德效应) 糖的有氧氧化: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彻底彻底氧化分解为CO2 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该氧化过程包括葡萄糖的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四部分。 在某些组织器官(如乳腺、睾丸、脂肪组织、肾上腺皮质)中,糖还可以循着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 糖的无氧呼吸 肌肉酵解/乳酸发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经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接受甘油醛-3-磷酸脱氢过程中生成的NADH+H+中的两个氢原子,被还原成为乳酸,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 。如乳酸菌、人在剧烈运动时的肌肉组织。 酒精发酵:酵母菌和其它一些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经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 NADH+H+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乙醛形成乙醇。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以糖的有氧分解方式供给,较少进行糖酵解。但在有些组织如红细胞、皮肤、睾丸、视网膜等,即使有氧时也进行糖酵解获得能量 。 在某些情况下,糖酵解则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如 激烈运动时,肌肉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糖酵解过程随之加强,以补充运动所需的能量; 在病理情况下,例如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肺及心血管等疾患所引起的机体缺氧,组织细胞也可增强糖酵解以获得能量。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TCA循环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在有氧条件下, 每克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时, 经TCA循环可净生成30或32克分子ATP, 与糖酵解只生成2克分子ATP相比,约多15~16倍。   TCA循环是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 TCA循环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联系的通路。 生物氧化(细胞呼吸) 线粒体呼吸链的种类 线粒体呼吸链 ATP的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指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即氧化时偶联磷酸化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这种方式生成的ATP约占ATP生成总数的80%, 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化学偶联假说 该假说是1953年由Edward Slater最先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电子传递和生成的偶联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反应,而形成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这个中间物在电子传递中形成,随后又裂解将其能量供给ATP的合成。 化学偶联假说并不能从呼吸链中找到实际的例子,而是磷酸甘油脱氢酶所催化的产能和贮能过程。 构象偶联假说 这一假说是1964年由Paul Boyer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而形成一种高能形式。这种高能形式将能量传递给F0F1-ATP酶分子而使之能化。酶的复原即将能量提供给ATP的合成并从酶上游离下来。 这一假说和化学偶联假说一样,至今未能找到有力的实验证据。 化学渗透假说 这一假说是1961年由Peter Mitchel提出的。 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是: 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是一个质子泵; 在电子传递链中,电子由高能状态传递到低能状态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驱动膜内侧的H+迁移到膜外侧(膜对H+是不通透的)。这样,在膜的内侧与外侧就产生了跨膜质子梯度 (?pH) 和电位梯度(??); 在膜内外势能差(?p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