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神经精神领域大事记教程.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精神领域大事记教程

2013年是神经精神领域成就卓著的一年,数项突破性的研究开启了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将从神经科学进展、临床精神病学进展以及精神领 域重要事件3个方面,对2013年神经精神领域大事件进行盘点。 2013年是神经精神领域成就卓著的一年,数项突破性的研究开启了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方向,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将从神经科学进展、临床精神病学进展以及精神领域重要事件3个方面,对2013年神经精神领域大事件进行盘点。 神经科学进展 “体外人脑”的诞 生 2013年9月,《自然》[Nature2013,501(7467):373]杂志刊出了一项新研究成果,奥、德、英等国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类多功能干细胞,在试管 内培育出了一个模拟人脑的组织(见上图)。它是一个立体的自组织模型,也是迄今最复杂的“体外人脑”。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干细胞培育出脑细胞,接着让这些脑细胞逐步形成 脑组织,最终,其与真实的人类大脑一样,出现层状的迹象。 “体外人脑”具有类似于脉络丛(choroidplexus)、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和 视网膜组织(retinaltissue)样的结构。染色之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经过16天的发育,该类脑组织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前脑(forebrain)、中脑(m idbrain)和后脑(hindbrain)等结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很多大脑特化区域专有的分子标志物,其中就包括人脑特有的外室管膜下区(outersubvent ricularzone,OSVZ)。 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上来看,“体外人脑”都与人类大脑早期发育时的形态酷似,因此,可以用于研究人脑的发育问题,甚至构建神经发 育异常疾病的病理模型,例如,小头畸形。诺布里克(Knoblich)的课题组使用小头畸形患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已经模拟出小头畸形症的发展过程。 尽管这种类脑组织 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可能不太适合用于对孤独症或精神分裂症等比较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进行研究(因为这些疾病牵涉的细胞成熟度更高,涉及到的细胞之间的联系程 度也更加复杂),但研究者也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培育出更加一致的类脑组织,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其中加入血管系统,以便让类脑组织长得更大,发育得更加成熟、完全。 大脑遗传 的多样性 科学界普遍认为,一个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基因组的特殊表达模式使得不同细胞的功能各异。然而,最近发表在《科学》[Science20 13,342(6158):632]杂志的一篇文章推翻了上述观点。 研究者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100多个神经元进行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41%的神经元拥有独特的 DNA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s,CNV)。这些遗传差异有可能影响脑细胞的功能,甚至可能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学习能力,造成某类人群对某些神 经系统疾病的易感性。 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大脑中神经元DNA拷贝数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基因表达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目前的技术是允许在单细胞水平上 进行基因拷贝数变化和基因表达变化双重分析的。 精神疾病之间的遗传关联 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精神疾病与遗传危险因素 有关。 2013年,精神疾病基因组协会跨疾病研究组(Cross-DisorderGroupofthePsychiatricGenomicsConsortim) 首次公布了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5种主要精神疾病之间存在重叠遗传风险的证据。 2013年2月发 表在《柳叶刀》[Lancet2013,381(9875):1371]杂志的研究报告指出,两个与神经元钙平衡相关的基因,即CACNA1C和CACNB2单核苷酸多态 性与上述精神障碍有关。电压门控钙通道信号转导过程有可能成为治疗精神障碍颇有前途的治疗靶点。 同年8月,该研究组在《自然·遗传学》[NatGenet2013,4 5(9):984]杂志上再度发表论文,将数以千计罹患上述5种精神障碍之一的患者的全基因组数据与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比较,计算出5种精神障碍之间的遗传重叠度。结果显示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之间的遗传重叠程度为15%,与抑郁障碍之间为9%,与ASD之间为3%;双相障碍与抑郁障碍之间的遗传重叠程度为10%。这项研究只着眼于多种疾 病共有的基因变异体,而事实上,这些精神障碍之间的基因重叠性可能更高。 精神疾病基因组协会跨疾病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发展更科学的诊断系统,同时也将为进一步了 解个体患病的机制,以及精神疾病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孤独症基因组学研究获新突破 近年来,孤独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孤独症是一种由于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