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docx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docx

当代法学(双月刊)2010年第1期(总第139期)“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孙国平(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过劳死”现象再次见诸报端,“过劳死”现象的背后究竞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法律规则层面的问题,受哈特理论之启发——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立于比较法视野,将 中、日、美三国事关过劳死的工作时间与加班规制、劳工损害赔偿制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反思中国规 制过劳死的初级规则层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因应对策。【关键词]过劳死;T作时间与加班;工伤[中图分类号】DF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81(2010)01—0121—12 [收稿日期】2009—09—20【作者简介】孙国平(1969一),男,安徽潜山人,硕士,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讲师。一、问题的提出2009年3月25日,深圳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一年仅30多岁中层干部朱波因连续加班5通 宵在家中长睡不起,经抢救无效,经法医鉴定为“猝死”,有自称熟悉内情者称其系连续加班熬 夜导致过劳死,以朱波为代表的这类员工被称为“炮灰团”;2009年3月31日,成都32岁IT 精英田金勇因过度疲劳猝死在上班路上。[1]其实所谓“炮灰团”等的“过劳死”早已不是新 闻,据笔者所知,较为典型的新闻事件还有:2003年10月厦门戴尔公司中国总部前员工郑杰在 加班时突然倒下,50多天后因胃癌死亡;2005年10月28日,年仅30岁的广州铧鑫工艺品有限 公司民工何春梅在通宵加班(三天中睡了约6小时)、准备去买早餐时突然晕倒,送医院抢救时 不治身亡;2006年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年仅35岁的女工甘红英连续加班后猝死,在她离开这 个世界前4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22小时。[2](P203—204)为何敲击“炮灰团”的丧钟,屡鸣不止,而人们却感到麻木和无奈,难道加班劳累直至猝 死就成为“炮灰团”等的宿命吗?上述“炮灰团”、“过劳死”的最后处理结果,有一点惊人的 一致,用人单位都不负法律上责任,都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处理善后事宜。我们都知道所 谓“人道主义”的补偿与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赔偿,不仅仅是二者性质的大相径庭,更在于其数 额的天壤之别,这样的结果怎能安抚受害人家属,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为何能容忍 如此残酷剥夺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而束手无策呢?我们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否为此提供了 一定的生存土壤?我国目前劳动基准法中的加班制度和劳工损害赔偿制度为何不能规制“过劳·121.万方数据当代法学死”现象?这个源自一衣带水的日本邻邦的词语“过劳死”,El本人称为“karoshi”,英文解释 为“death from overwork”,在雇佣制度发达的国家如日、美又是怎样通过法律规制的呢?它们的 经验是否可以借鉴?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本文写作的缘由。二、“过劳死”——概念的界定与法社会学思考“过劳死”,简言之,乃指因过度工作而死。更专业的定义系指劳动过程中过重的身心负荷、疲劳的不断累积,造成既有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疾病恶化,进而破坏劳工正常的工作和生命节 奏,最终导致死亡。①可见它本是一个社会、医学词汇,而非一个法律术语。在日本,其范围不 仅包括因过度工作诱发的心血管类疾病,还包括其他急性病诸如因过度工作而缺乏自由时间看病 延误治疗的疾病以及因此而致自杀情形。[3](P169—172)日本全国公共卫生研究所的Tetsuno·jyo Uehata博士认为五种工作模式可能导致“过劳死”:极端长时间工作或夜班打乱常规的休息 模式;一直工作而无休假或其他正常休息;高压力工作;极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连续不停的高压 力工作。[3](P172)是什么迫使劳工工作达到过劳致死的地步?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劳工的工作方式、工作环 境、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报酬与福利等等皆取决于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结构。社会学家爱德华· T·霍尔认为,在每一个社会,文化知识存在于意识的两个层面: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4](P62)文化规范促使劳工和雇主在工作场所规范的发展中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尽管“过劳死” 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模糊,但作为一个可以认知的死因却广受争议,为彻底理解“过劳死”问 题,其隐性(社会)层面和显性(法律)层面的原因,皆须探究。正如哈特在其《法律的概念》中界定法律特点时,强调需要从社会背景与其内容两方面来 考察法律规则。为了便于考察其社会背景和内容,哈特将法律规则分为两大类别:初级规则和次 级规则。[5](P89)初级规则施加义务或责任,作为行为方式的标准。在劳动法领域牵涉“过劳死”的初级规则表现为规制劳工的工作时间、健康和赔偿问题的法律规范,一般表现为劳动 基准法和劳工损害赔偿法。前者如日本的劳动基准法(LSL—Labor Standards Law)、美国的公平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