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斯泰因文学创作中“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斯泰因文学创作中“醉”

浅谈斯泰因文学创作中“醉”    [摘要]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先驱,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8226;斯泰因深受现代心理学和立体画派、抽象画派艺术风格的影响,其创作具有明显的先锋性和实验色彩。时至今日,她的一些创新手法仍然被许多实验小说家追捧。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更使得她的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以斯泰因的长篇小说《雷诺兹夫人》和两篇散文《软纽扣》、《美国人的成长》为例,尝试性地运用罗兰#8226;巴特的文本理论,浅论斯泰因三大实验性创作手法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斯泰因 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 “醉”      一、引言   格特鲁德#8226;斯泰因(1874~194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德国犹太裔家庭,后旅居法国巴黎,并作为一位热衷于文字实验的美国女作家对20世纪欧美后现代主义产生先驱性影响。斯泰因曾在哈佛大学师从心理学大师William James研读心理学,尤其是她对人脑研究所进行的科学实验,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斯泰因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抽象派绘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902年,斯泰因由于讨厌人脑解剖学而放弃学业,和小哥哥Leo定居巴黎。当时的巴黎是先锋派艺术家的汇聚地,同时也是人们感受时代气息,获取创作灵感,表达艺术自由的理想之地,斯泰因在这里受到了极好的艺术熏陶。斯泰因和哥哥一起出入画廊,参加画展,购买绘画作品,并从此与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等现代派艺术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和哥哥居住的花园街27号后来成为巴黎著名的文学艺术沙龙。现代派的前卫创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斯泰因的创作观。她有意识地将当时盛行的一些绘画因素大胆糅合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体和新的语言美学。斯泰因的文学成就使她获得了“作家的作家”(Jay Parini,2005)的美誉,她的作品也被作为“纯文学”的代表而被一代代作家认真研读。斯泰因的很多文学创作虽因充满实验性的表达和新奇的思想而晦涩难懂甚至不可卒读,但却超然物外,用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来表达她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可以说,解读斯泰因是我们感性而具体的认识现当代西方文艺和后现代主义先锋性特征的一条途径。   法国著名结构和解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符号学理论大师罗兰#8226;巴特(1915~1980)虽说比斯泰因晚了近半个世纪,但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同性恋者;在创作中都善于用女性身体做隐喻;作品和思想都具有先锋性;都擅长语言哲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巴特的文本理论和斯泰因的创作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斯泰因的方法和视角。   二、《恋人絮语》和《文之悦》体现罗兰#8226;巴特的“醉的文本”理论   罗兰#8226;巴特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他的理论文章学究气也比较少。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当法国新小说派的实验性小说被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的一团糟时,巴特却认为:只有“不可卒读”才能体现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即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读者参与“写作”)。这样,文本不再是一种产品,而被视为一种生成过程,一种实践。文本是一种语言现象,纯粹是语言创作活动的体验,而语言本身具有无限开放性,没有终结。作者创作文本时沉浸语言之中,摒弃一切稳定与俗套。读者只有突破传统的挖掘终极意义的阅读方式才能畅游语言的海洋,享受在阅读中继续生成文本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巴特所说的“醉”,而引起这种快乐的文本才是“醉的文”。巴特在《文之悦》(屠友祥译,2009)中不仅对“文之悦”和“文之醉”之间的异同和关系进行了详细阐释,而且在第二十七个断片“新物”中,巴特还提出了语言的两种重复:悦的重复和醉的重复。在巴特看来,悦的重复是一种合乎规范的“大众文化的粗杂形式”,“是不光彩的重复”;醉的重复是一种“不要规律(普遍性,陈规旧套,习惯语,稳定不移的语言)”的语言创新。   在巴特看来,絮语是令人心醉神迷的现代写作样式。《恋人絮语》这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其结构独具匠心。巴特将恋人间的绵绵私语碎拆成若干断片,并将这些断片按字母顺序排列,无意雕琢拼凑成一个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整个文本以及贯穿这部文本的无序与无定向性是巴特向终极意义挑战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摆脱故事情节的大故事框架。这也是个没有分析的整体分析,对整个状态的整体分析。这也是一种态度,彻底取消浪漫派的态度,对一切淡漠的冷静注视,是对现实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的一种忠实的记叙。巴特还构造了他的文本理论:文本不等同于传统的“作品”;文本突破体裁和习俗的窠臼,走到了理性和可读性的边缘;文本是对能指的放纵,所指被一再后移;提出“作者已死”反对个人意识,强调读者参与创作文本;文本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