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和谐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和谐
【摘要】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主要以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他亲自耕种劳作,从而达到了天地合一、性本自然、与道家思想合二为一的境界,即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和谐;质性自然;躬耕田园;委运任化;物我为一
一、质性自然,陶渊明的自然和谐思想的基础
“质性自然”《归去来析辞》序是陶渊明坚定不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他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这种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发,陶渊明开朗的胸襟,就能领会万物的生机,获得自然的乐趣。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包括两类含义:一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万事万物;二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是老庄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1.“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家园及附近景色是非常美好的。其住地有桑、竹、榆、柳、桃、李四季分明,五彩缤纷。离其家乡不远的“庐山……奇秀甲天下”,为历代诗人所咏不歇。陶渊明的诗文多层面、多角度低展现了山水美景,虫鱼鸟兽的神态。他所描绘的自然,有家园和他乡的山水实景,也有幻想中人间乐园。这些自然景象有的是诗人抒发感情、陶冶情操、寄托心志的审美对象,有的是作为游览、交友、躬耕的场所,有的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并且不管是乐景、悲景还是幻境,陶渊明大都能与之和谐相处。
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景象不是随意点缀的闲笔,而是诗文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构成。本来自然界的动植物无所谓善恶,许多景象也无所谓美丑。美不是因为它的自身,丑也不是因为它的自身,而是因为有了人为的鉴赏才有了美丑。当万事万物纳入了人的评判标准后,也就有了美丑善恶之别,既然有了美丑善恶等等之别,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有的人可能只热爱自然界中的美好、善良的景色,而对悲伤、丑陋的景色大多数人可能就是鄙视厌恶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辞官回家隐居,而他的妻子和他志同道合。夫妻二人共同劳作,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在这期间陶渊明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
2.“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认为:短暂的为官是“久在樊笼里”,而“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它们被困在鸟笼、鱼池里的,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想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的思恋美好的大自然,想要回到自然,重获自由。而对回归田园则视为回到了“旧林”与“故渊”,是“复得返自然”。由于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所以他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家人亲朋饮酒游乐。
二、依依在耦耕,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
陶渊明与自然和谐主要体现在躬耕之中。陶公的躬耕,有收获的欢乐,也有不堪的劳动负重的辛苦,还有收获不多的感叹。而对暂时的五、六年为官时期他则认为是“暂与园田疏”,“暂为人所羁”。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人生的主要部分。
1.诗化的劳作
陶渊明初归田园时,几乎把劳动诗化了。如:《归去来兮辞》中,春耕于“”的景象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于是陶公“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以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想象耕田是自己一人便能完成的,并且在劳动间隙能攀登高山、欣赏溪流从而抒发情怀。《归园田居》第一首记叙了自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经过,认为这是“久在樊笼里之后的”复得返自然。
2.辛勤的躬耕
随着躬耕的深入,陶渊明对劳动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体验。从陶渊明对待劳动的认识、态度、我们更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亲和与融入程度。首先,他对劳动有非常的认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陶渊明能认识到人生总归有常道,而衣食是人依赖生存的首要条件。而穿的、吃的需要自己去经营,只有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其次,他反对孔子、董仲舒鄙视劳动的态度和不亲自耕作的行径。再次,他能终身耕作田园。这在士大夫把亲自耕作作为是廉耻事情的南北朝时期,这一点特别值得提倡,并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终死归田里”他也无怨无悔,因而其诗文中或者高度赞扬劳动,或者劳动诗化,或者真实地再现劳动的艰辛以及对劳动的感叹。
历代文人中虽然有记叙与赞颂田园、农事的诗文,但都是旁观者、顶多是欣赏者的态度来描写的。即使是景物写的那么美妙,描绘田园、农事是那么的真切,总觉有一些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之感,因为欣赏景物与身临其境,特别是深入其中,是大不相同的,陶渊明从躬耕田园中得到的感受与体会是多么的直接、深刻与丰富,并且初归田园时,他几乎把劳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