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教材挖掘与使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效教学――教材挖掘与使用

高效教学――教材挖掘与使用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就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过程,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   一、博观约取,加厚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各种体裁、反映各个知识、生活领域的文章。面对诸多繁杂的内容,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当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了然于心,使之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的时候,便能产生精妙的处理教材的设想,产生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就不会再有依赖现成教案的想法了。那么怎样挖掘教材,研读文本呢?   1.做好读者,弄清教材本意   与文本对话,老师首先要做学生,做文章的第一个读者,用心研读,吃透教材,体会作者的本意,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阅教参,然后花心思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寻找丰富的教学手段。   2.研读教材,感悟语言精华   每篇课文都是文辞优美的精典范文。在反复诵读和研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之精华,吃透教材的精神和内在联系,以及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等,有利于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3.善做加法,增加教材厚度   《北京的春节》一文,春节年年过,学生是熟悉、喜爱的,可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他城市又是怎样过的呢?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需要教师适度补充,善做加法。   (1)原词原曲: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入选教材时有所改动,找出原文读读。   (2)曲同词异:同是北京的春节,老舍的儿子舒乙也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读读感受两者异同。   (3)词同曲异:了解自己的家乡或别的城市的春节又是怎样过的?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当然,把课文读厚,绝不是“多补充一些资料、多设计一些练习”这么简单的,切不能喧宾夺主。   二、厚积薄发,因文得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在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的同时,形成语文能力。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教材不能仅仅是“利用”,更要立足???“挖掘”。把握教材挖掘之“度”,心中必须明确“内容、目标、学情”这个解读之“尺”。    1.教师要明白课文作者的意图和教材编者的意图。   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从整体上认知教材的编排,明确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避免只注意对教材文本表面的结论和表述的理解,根据教材内容准确地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课书的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或充实、删减,或整合、加工。   2.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材,用导师的眼光来审视教材。   依托生成的问题去发现适合儿童阅读、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和谐地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厚积”之后,再审时度势的“薄发”。   标新立异解课题   俗语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大凡好文章,都有好的标题。因此,认真研究标题,便能知其(文章)要,见其神。   课文《唯一的听众》,读过的老师都知道,课题表面指一个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于是要对这个“听”字做文章:怎样听?听到了什么?老教授的“听”与作者前后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于是教学可围绕这个“听”字进行:抓五句语言(朗读品味、对比);三处平静的眼神(想象补白);耳聋与不聋(思辨)。于是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即:初识唯一的听众;辨析听众的“耳聋”;解读听众的眼神;品读听众的语言;总结“听”的艺术。这样,把落脚点放在“唯一的听众”身上。至此,我们觉得这个“听”似乎就是专门为这位老人而设计的,它诠释了老人美好的心灵、智者的宁静。倾听,是一种艺术,就是入耳、入目、入心。倾听,是一种美德、一份鼓励、一份关爱。这就应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要学会从汉字里看文化,从文化里看语文,从文化里看人生。   a.作者背景巧联系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篇优秀的文章多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包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层文化意蕴、独特的审美视点。要想深入理解文章,不可忽视对作者的研究。了解作者这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b.突破课文重难点   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层次性。课文,与一般文章是不同的,除了有阅读本身的价值外,还有教学的价值――可以依托例文,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语文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训练?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语言训练点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