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和”美学观对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影响.docVIP

《周易》“中和”美学观对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易》“中和”美学观对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影响

《周易》“中和”美学观对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影响   《周易》被公认为是一部世界奇书,中国古代各门学问都会与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然后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延续着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哲学观与文化观,影响着两千年多来的中国书画审美。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中和”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绘画境界,它往往与安详、和谐、宁静、空灵等境界紧密相连。所谓“中和”,本指中正和谐之意,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和各种关系的和谐,后来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道德境界进而影响到艺术审美取向。在中国书画审美中,“中和”之美是指书画作品具有中正平和、温文尔雅、和谐敦厚的美。后来,“中和”之美由于儒家思想“中和”人格的崇尚而得以弘扬。   在《周易》一书中,“中和”二字没有作为一个语汇出现,虽然分开使用,但含义大多都是中正与和谐的意思。《周易》里“中”字有154处,有三种含义。其一,中间,属于空间范畴。如第二十六卦山天大畜,卦形艮上乾下,卦辞曰:“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卦下卦乾为天,表示刚健,上卦艮为山,表示厚实;天在山的下面,所以说“天在山中”。这个卦象启示大人君子要胸怀广大,能容天,并不断认识前人的嘉言懿行,以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这个“中”字显然是方位空间的含义。还有如“入于林中”、“明入地中”、“雷在地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等等也都是这个含义。其二,中正,属于伦理学范畴,指人格的正直,进而衍生到美学范畴。如第六十卦,水泽节,卦形坎上兑下。卦辞曰:“节:亨。 苦节不可贞。”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里“中正以通”的中字就是中正正???的意思。还有如:“龙德而正中”;“刚健中正”;“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以亨行时中也”;“以刚中也”;“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显比之吉,位正中也”;“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柔丽乎中正,故亨”;“中行无咎”;“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在这些爻辞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中正的意思。其三,衷诚。属于情感心理学范畴。如第六十一卦,风泽中孚,卦形巽上兑下,卦辞曰:“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 ,乃应乎天也。”中孚,忠守诚信。   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上。每卦六爻下面三爻称为内卦,上面三爻称为外卦,内卦中第二爻和外卦中第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一三五)、阴爻居偶位(二四六)为“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如意。这种中和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的中庸思想,《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执两用中,以中正为上,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从两方面看问题,不偏不邪,站在中立的角度,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处事适中与合度,不偏不邪,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原来的均衡,导致原有结构的改变,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将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而走向另一端。孔子学易,主要吸收了“中正”思想,其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来源于《周易》。   在《周易》中,“和”字有十三处,其中五处是和谐和顺的意思,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利者,义之和也”;“和兑,吉”;“履,以和行”;“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   “中和”二字作为一个词语出现,是在音乐上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乾听之绳也。”杨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叶《中庸》:“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而吾顺之者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臣也,夫如是,则伪不起矣。”可见,“中和”思想虽然作为完整的美学范畴尚未提出,但这种“中和”思想最早是由《周易》提出,后来经过儒家学说的的推崇而得以风行。   “中和”思想成为后世艺术遵循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