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历史上民间赈灾组织.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上民间赈灾组织

历史上民间赈灾组织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中国历代政府都把救灾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受灾百姓最先想到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救济。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已有官方的赈灾举措。随着社会物资财富的不断增加,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开始纷纷参与到赈灾活动中来,成为了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代民间组织      自然灾难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民众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赈灾救济。在中国古代,民间赈灾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宗教团体宗教往往以积德劝善作为箴言,并辅之以因缘果报来劝化百姓,因而当面临大的自然灾害之时,宗教团体就会祈福禳灾,并采取具体行动积极投入到地方赈灾活动中来。早在佛教传入的早期,佛寺就以施粥的方式来济贫赈灾,据《魏书》记载,当时的僧尼就亲自主持和收养那些因灾而无力自存的百姓,政府还把他们划归为僧祗户,交由寺院统一管理,并拨给相应的田地作为实物补助。   唐代是佛教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广建佛寺并衍生出众多的宗派。随着寺院经济力量的增强,许多佛寺都积极投身于地方赈灾的慈善活动之中。如唐玄宗开元年间,五台山的清凉寺就专设粥院,在灾年周济贫民。唐宣宗大中七年,“江表荐饥,殍踣相望”,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就施舍粮食,并提供草药给受灾的百姓。   地方士绅士绅作为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在文化上具有优势,而且拥有相当的财富。地方士绅在很早的时候就积极投身到地方公益事业之中。明清以后,地方士绅的赈济活动就越发增多,在江南地区还形成了特定的慈善团体与民间慈善组织。   士绅深受儒家思想或佛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在地方受灾时,处于优势阶层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官府组织赈济。如明宣德年间,江西普遍出现饥荒,地方米价腾贵。官府曾考虑开仓平粜,然库存有限,无法满足四乡的灾黎。正当官府踌躇之际,地方乡绅鲁希恭、新淦及郑宗鲁各出粟二千石助赈济,随后又???众多绅民献捐,暂缓了饥民的乏食之困。   清代以后,江南地方士绅还组织民间慈善团体,不单将赈济的范围囿于江南地区,还积极投身到全国的赈灾中来。如光绪二年在北方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在这种境况下,无锡富商李金镛、扬州商人严作霖以及徽商胡雪岩等不仅在上海《申报》上刊发《劝捐山东赈荒启》,而且亲自前往山东青州设立江广助赈局,赈济华北灾民。   会馆与商会会馆最早出现在明永乐年间,是各省缙绅为便利同籍应试士人旅居而在京师与各省城要地创设的。清代以后,随着全国商贸的进一步发展和兴盛,官宦、商贾、工匠流寓足迹遍及全国,无论是北京、苏州、广州等懋迁之区,还是秦陇、川渝、演黔等边陬之地。都有乡贯设立的会馆。   他们不仅给本籍的同乡提供食宿与差旅,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如清光绪年间,黄河在山东决堤,上海的山东会馆就多次募款赈灾。此外,据史书记载,清中期由于北方频发水灾、旱灾,大量北方难民由于生活所迫,蜂拥至经济相对富足的江南。旅居江南的北方商贾通过会馆,组织人员就地安民,给衣御寒,施粥糊口,对于那些想返回故里的同乡,还给予斧资,助其返乡。   慈善家明清以来,在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慈善家。慈善家有别于一般的地方乡绅,他们一生都在行善积德,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如清末无锡的大善人余治就是江南有名的慈善家。余治幼年家贫,后以教习为生,在家乡设立义学多所,还创立了保婴会、恤嫠会等慈善组织,并著有《得一录》,此书是清代善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一部中国慈善史料总集。同治十三年(1874年),余治病逝于苏州,当时苏州城内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叹息“善人亡矣”。   西方教会19世纪中叶后,西方势力逐渐渗入中国,而最早来华的外国人就是传教士,他们来华设立教堂,传播西方文化。由于基督教宣扬的是博爱的理念,因此教会也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慈善赈济事业。一些传教士和教会,自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及内地创办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慈善机构。如1846年,基督教会即在刚刚开埠的上海租界区设立仁济医院,设馆以来,用西医医药为贫民诊疗,对于那些无力缴纳药费的,予以适当减免。   此外,教会还积极致力于赈灾慈善事业,在中国赈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光绪年间,华北发生“丁戊奇荒”,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率先联络在华外侨,于1877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山东赈灾委员会。后来,由于灾情蔓延华北数省,李提摩太遂在山东赈灾委员会的基础上,筹设了中国赈灾基金会,在北方展开募捐、解赈、放赈的工作。      现代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衰      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慈善”看作是富人伪善的外衣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一种工具。从1950年开始,政府颁布相应条例,开始对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