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向鼻咽癌发起攻坚年轻院士
向鼻咽癌发起攻坚年轻院士
曾益新是严肃的,一身雪白笔挺的白大褂,迈着医生特有的迅疾而利落的脚步,每天忙碌于科研和行政事务中。每一个向他汇报工作的学生或员工都会将言辞好好提炼,不敢有一点累赘和拖沓。
曾益新是温和的,在医院,他会向碰到的见习生询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见习情况。他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吃工作餐,一道唱卡拉OK,并献上他最拿手的歌曲《北国之春》……
曾益新是年轻的,34岁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3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成为2005年度医学界最年轻的院士。
鼻咽癌:选对课题,全力以赴
1990年,曾益新获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三部曲。1992~1997年留学日本期间,由于工作需要,他转向了“信号传导和肿瘤”研究。留学期间,他在Oncogene、《自然一遗传学》(NatureGenetics)及《自然》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鼻咽癌成为曾益新的主攻研究方向。在曾益新看来,鼻咽癌在癌症研究上具有很好的模型价值。因为它不仅在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而且在港澳、北非、阿拉斯加等地区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EB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
2002年7月,曾益新及其课题组成功地完成了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这一成果实现了鼻咽癌相关领域研究史上的突破,相关论文已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一遗传学》上发表。
经过近3年的努力,该课题组在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区内找到了一个在高发家系病例中发生突变的基因,相关论文于2006年1月在美国出版的肿瘤领域权威刊物《癌症研究》上发表。
其间,曾益新主持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先后获得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中华医学会一等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总结其科研快速发展的原因,曾益新说,鼻咽癌研究的思路已经是国际公认的。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广东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在这里,我们拥有相对大量的标本和完善的家族谱系资料,也可以得到来自政府的更多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为了充???利用这些优势,曾益新曾多次深入到偏远农村,亲自调查鼻咽癌高发家族的病史。
对研究工作,事无巨细,曾益新全都不敢怠慢,“实际操作可以给自己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准确的资料,可以得到更多的灵感与启示”。
据曾益新介绍,鼻咽癌的易感基因肯定不止一个,要真正阐明其遗传易感机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把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全部弄清楚,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筛查鼻咽癌,这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预测自己一生中发生鼻咽癌的风险有多大,然后积极防范,就好比天气预报提供给我们信息一样简单。这大约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言语中,曾益新已经做好了未来工作的打算和为之全力以赴的准备。
我的实验室,我的团队
考虑到广东的地方特色和人群的健康需要,曾益新所在的肿瘤防治中心将鼻咽癌的诊治研究作为重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1999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中心因为在抗癌药物的临床研究上的突出成绩,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鼻咽癌易感基因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又使该中心获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称号。作为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这在广东省还是第一家。
在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里有教授,有临床医生,有医学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各负其责,紧张而有序。对于这个组织的管理.曾益新坚持“流动,竞争,开放”的原则。这样,既能团结有能力、有兴趣的人员参与到工作中,又给了大家一定的压力,使之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或许肿瘤防治中心短短几年来迅猛发展的奥秘就在于此吧。
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曾益新从整体思路、具体组织到经费的筹集管理都严格把关。课题组每周有一个实验室会议,不管多忙,曾益新都要到场,大家交流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提出合适的方案和新的思路。每次会议还会有一个“读书报告”,报告人将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科研信息和新知识介绍给大家。这样的例会成为科研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做科学最重要的事是‘喝咖啡’”
曾益新的一位老师说过“做科学最重要的事是‘喝咖啡’”。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历给了曾益新很多启示。当时,国内外交流不很深入,科研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留学在外。喝咖啡小聚时朋友之间的交谈给了他很多启发。“在日本,体会到了勤奋和认真;在美国感受到了自主和创新,这些都成为我宝贵的经历”,曾益新说,搞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别人的想法和建议常常是帮助自己成功的捷径,也是突破自己习惯思维、开阔视野的动力。作为一个学者。我们要借鉴的除了创新的精神,还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