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时代声音,和谐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代声音,和谐文化

时代声音,和谐文化   作为春节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信息消费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报刊媒体承担的任务早已不再停留在“告知”的层面上,而是配合着春节的气氛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起到愉悦身心、启发思考的文化作用。而春节报道的标题是否有创意、形式是否多样、内容是否深刻则体现了媒体的新闻意识和采写能力,也关系到媒体的功能是否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能否很好地在春节成为人们的“调味剂”。   2009年的春节报道自始自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媒体紧紧抓住中国传统的“和”的思想,在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脉搏,给予特定群体以非常的人文关怀,尤显深刻。并且春节报道适时增加了娱乐休闲的元素,新媒体的融入更为明显。      传统文化诉求,彰显“和谐”理念   从今年的春节报道来看,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稿件的选择,都比往年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年”文化。在版面上,以红色为主色调,《人民日报》春节期间每天的头版都有黄色的栏题“温暖、祥和、欢乐、喜庆”,大红色为底。摄影图片选择大红灯笼、冰糖葫芦、中国结等元素,连广告的主体也是一副红色剪纸。这样充满了传统文化意蕴的安排使得版面透着浓浓的喜庆,给人跳跃的动感。在稿件组织上,媒体编辑今年更为关注“年俗文化”,在农村中寻找年文化的踪迹,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融入春节的话语中,颇为匠心独运。《人民日报》2月1日的“新农村”版以“年俗中体验文化传承”为版面标题,选取南北两地的春节特有习俗加以介绍,提出了中国优秀的年文化遗产如何继承的问题。如果说报道国内春节的新闻是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处处显现出“和谐”情调,那么对于在国外过春节的报道则更加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的世界观。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纽约、华盛顿、横滨等地华人欢度春节的盛况,春节的氛围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呈现出一番“和谐世界”的图景,给读者“天涯共此时”的情感体验。   春节是最具中国文化标签意义的一种习俗,媒体今年如此浓墨重彩地复归传统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可以看作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伤痛与欢喜之后,媒体??人们的心灵上的一种回归,一种慰藉,中国文化中的“家”也变得更为宏大和珍贵。向世界展示春节的习俗则是媒体对外传播的一种手段,因为在节日的习俗中可以更为深切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意。      把握时代脉搏,凸显人文关怀   今年春节报道当中,记者、编辑们巧妙利用“年”的主题,将同一种感情注入到不同的事件中,使这些事件在春节的气氛中超越原本的意义,增添“爱”、“团圆”、“祥和”的新内涵,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1.灾区报道体现关爱。各大媒体今年春节都将目光投向了地震灾区,可以说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了灾区人民过春节的情况。新华社1月25日的报道《新年新气象 传统民俗点燃生活希望――我在灾区过大年》、《新华社记者灾区春节见闻:四川灾区的变与不变》;《人民日报》1月26日的报道《灾后第一个春节》;《新京报》1月27日的《心理驿站陪伴灾民度新年》、《北川孩子画出心中的家》等一系列灾区春节的报道,为我们展示了灾区重建后欣欣向荣的图景:人民坚强乐观,各方大力支持。新华社记者写道:“因为有爱,灾区正在一点一点恢复;因为有爱,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在逐渐步入正轨。在新的一年,希望将在废墟上继续???壮成长。”(摘自新华社1月25日《新华社记者灾区春节见闻:四川灾区的变与不变》)这些报道无不显示了灾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令全国所有心系灾区的人们读罢感到温暖欣慰。   2.“团圆”诉求两岸相通。两只大陆赠送到台湾的熊猫“团团”、“圆圆”在春节期间正式与台湾同胞见面,媒体抓住了熊猫的名字“团圆”,把它提升为更具意味的情感诉求,利用春节盼团圆的气氛,表达出海峡两岸和平团圆的心愿,团团圆圆也就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新华社1月27日的通讯《“三通”梦圆:“团圆年”中的幸福感怀》,从一个机长以及普通乘客的视角体会两岸直航后的方便和喜悦;《人民日报》1月28日第2版刊登了林盛中先生的《与〈告台湾同胞书〉共成长》,热烈赞扬了两岸实现“三通”的伟大历史意义。   3.“危机”面前乐观从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始终是春节报道中无法绕开的话题,在这一主题下,各大媒体均保持了高调、乐观的态度,节日的消费市场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人民日报》2月2日的报道《新春“礼包”激活节日消费》、2月3日《新春涌动消费热流》;新华社1月28日报道《中国浓浓“年”味冲淡金融危机阴影》;《经济日报》1月26日报道《让农村消费“火”起来》等文都用翔实的数据、细致的描写和亲身的体验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的春节消费市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红红火火。而《环球时报》1月25日报道《中国红火过春节给世界带来暖意》则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春节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显示出一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