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地梁井田地质构造对成煤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地梁井田地质构造对成煤影响

麻地梁井田地质构造对成煤影响   【摘要】井田大部被第四系黄土和风积沙所覆盖,只有局部的冲沟中才有基岩出露,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本区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的近代沉积。   【关键词】麻地梁井田 地质构造 第四系黄土   一、奥陶系(O)   亮甲山组(O11):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为浅灰、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致密性脆,风化后呈黄褐色,化石少见。喀斯特溶洞不发育,区内无出露且钻孔未揭穿,出露于井田外东南方向的老赵山梁背斜一带。区域厚度40~100m。   马家沟组(O2m):上部为浅灰色石灰岩,中厚层~厚层状,微晶质结构,下部为薄层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含较多的砂质,粘土质,底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   二、石炭系(C)   本溪组(C2b):为一套浅海一过渡相细碎屑岩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色粘土岩、黑色泥岩、灰白色砂岩组成,有时出现薄层灰岩,上部夹有不稳定的煤线。底部为较稳定的灰色、灰白色厚层状铝土质泥岩,相当于G层铝土矿层位,其下为一层鸡窝状褐铁矿层,即“山西式铁矿”层。   太原组(C3t):为过渡相一陆相沉积,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粗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薄层深灰色粘土岩、6上、6、8、9、10号煤层组成。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段:   下段(C3t1):从底部粗砂岩至6号煤层底板,顶部为黑色泥岩,中部主要由深灰色、黑色泥岩、灰白色粗砂岩、煤层组成。含砂岩2~4层,不稳定,含8、9、10号煤层,8号煤局部开采,9、10号煤层均为不可采。8与9号煤层中间有薄层泥灰岩作为对比标志,底部有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K1),富含铁质,坚硬,致密,层位稳定,具大型斜层理,交错层理,是太原组与本溪组分界标志层。   上段(C3t2):从6号煤底部至6上煤顶部粗砂岩底,顶部岩性为黑色泥岩、砂泥岩,有时变为深灰色粘土岩。上部为6上煤层,中部为6上与6号煤层间夹透镜状砂岩,砂岩厚在0~30m左??,不稳定,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系6号煤组发育期的河流沉积物,6上与6号煤层合并本段消失,下部为6号煤层。6上、6号煤层较稳定,厚度大,全区可采。   本组地层厚度变化在49.67m~85.80m,平均厚度为66.47m,与下伏地层本溪组(C2b)整合接触。仅在井田南界的冲沟出露。   三、二叠系(P)   山西组(P1s):为内陆碎屑岩沉积。是本区的含煤地层,主要由灰白色粗砂岩、浅灰及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粘土岩及3、4、5号煤层组成,划分上、中、下三段。   下段(P1s1):为6上煤层与5号煤层中间段,大部分为灰白粗砂岩,上部为砂质泥岩,砂岩不稳定,有时全部变为砂质泥岩,粗砂岩局部含砾(K3),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标志层,本段厚度变化在5m~32m,平均16m。   中段(P1S2)从5号煤层底至3号煤层顶部砂岩底,由3、4、5号煤层及相间的砂岩、泥岩组成,3号煤在本区不可采,4、5号煤在本区可采,本段平均厚度35m左右。   上段(P1S3):从3号煤层顶部砂岩底至下石盒子底部砂岩,顶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局部变为砂质泥岩、泥岩,泥岩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上部为浅灰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与灰白色粗砂岩互层。下部主体为灰白色粗砂岩,局部含砾,不稳定。   本组地层厚度61.61m~135.94m,平均95.74m,全区分布,与下伏地层太原组(C3t)整合接触。区内及周边无出露。   下石盒子组(P1x):由紫红色、绛紫色砂岩、砂泥岩、泥岩,灰、灰绿色砂质粘土岩,灰白黄色粗砂岩组成。划分上下两段。   下段(P1x1):上部为紫色粗砂岩、细砂岩、砂泥岩、泥岩互层,中下部为厚层状紫色砂岩、杂色砂质泥岩,底部为灰白、黄色粗砂岩(K4),局部含砾,成为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   上段(P1x2):上部主要为紫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粗砂岩,下部紫色砂质泥岩、砂质粘土岩与砂岩互层,砂岩局部含砾。   本组区内厚度53.27m~119.98m,平均94.15m,与下伏山西组(P1S)整合接触,出露于井田南界。   上石盒子组(P2s):为紫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区域厚度大于290m,在井田内残存厚度0~96.26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出露于井田西部各沟谷中。   四、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为红色,砖红色粘土,局部为粉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本统地层赋存厚度0~20m,一般厚度在10m左右,钻孔中未见到。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零星出露于各沟谷中。   五、第四系(Q)   上更新统马兰组(Q3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