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扎根边疆红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秀英扎根边疆红柳

张秀英扎根边疆红柳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二连“三八线”——生命回归土地的地方,坟地。   一位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点着纸钱,哽咽说:“老头子,你走了10多年了,人们没有忘记你。这么些年,组织上对我很好,你不要挂念……”   老人叫张秀英,逝者是她的丈夫,叫黎加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每每提及丈夫,张秀英的眼泪都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1949年,时年16岁的张秀英在家人的包办下,在老家甘肃张掖嫁给当兵的黎加美。在婚前没有见过一面的两个青年,在5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中,夫妻情深。在这50年里,他们的经历都与一个词语分不开——屯垦戍边。   作为军属,1950年张秀英随军进疆,到达当时新疆军区驻奇台县的骆驼营。“当时听人说,新疆到处是戈壁滩,而且戈壁滩上随时会有土匪出现,”张秀英说,“我是军属,是有组织的人。组织上让我去哪我就到哪。”1951年,张秀英随丈夫来到石河子,住地窝子,开荒搞建设。1953年建起新团部后,丈夫所在的骆驼营奉命前往西藏运送物资,张秀英随丈夫住在皮山县的阿里兵站。丈夫往返一趟需要半年的时间,张秀英在兵站做军鞋、打麻绳,做后勤工作。   “服从组织安排”,在4年中,张秀英随丈夫数次迁徙,“党让我去哪我就去哪”,张秀英毫无怨言。1955年丈夫转业,张秀英随丈夫来到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终于安定下来,但张秀英面临的却是更大的考验。   面临的考验,来自大自然,来自艰苦的生存环境,来自艰苦的开荒建设。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海”,曾一度被科学家断言为“生命禁区”,并称“不适合人类生存”。紧邻沙漠的四十七团开荒初期的情形可想而知。   张秀英回忆说,那时候满眼都是黄沙,很难看到一星绿。刚到四十七团只有一间集体宿舍,到1956年底才分到了一间草把子房。而现在的四十七团绿树成荫,良田万顷。是怎样的一些人在这片“禁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有了今天的这一切?“开荒太累了,累得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着这一群人?从张秀英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张秀英的讲述中,总有些特定的词汇或特殊的故事吸引着我。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今天戴了红花,明天也不能落后”。我听着这些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抓工效、争第一,张秀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出门之前有两件事不能忘记:带上几个馍馍当午饭,虽然地里离家只有20分钟的路程,但谁也不愿意浪费这20分钟的时间。   在大田里劳作的艰苦是怎么也不敢想象的,顶着烈日,迎着风沙,成天弯着腰。到了午饭的时候至少能停下来吃个饭吧,可张秀英没有,她一手挥着镰刀,一手拿着馍啃着,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愿意停下来。一把刀钝了,不要紧,还有备好的,换一把,接着再干。也许,她是计算好了的,4把镰刀割到钝,刚好也该收工了。   我惊讶于这种“拼命”。她的这种苦干,完全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干多干少都拿的是一样的工资。“人的思想单纯”是张秀英给我的理由。她说,那时候心里想的就是,组织上把我们派到这里来开荒造田,改良土壤,维稳戍边。组织上让我干,我就要干得最好。   正是张秀英的“单纯思想”,她创造着四十七团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她一天可以割3亩2分地,一般男同志一天割2亩地;她一天可以翻3亩地,一般男同志一天翻2亩5分地;她参加拾棉花擂台赛拾花可以达到150公斤,比最能干的男同志要高出25公斤……   1958年,由于表现杰出,张秀英进京参加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张秀英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着几层布的奖章,回想着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情形,仍旧激动不已:“毛主席一出来,约有3000多人的体育馆沸腾了。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说不上为什么,是激动吧!我们不停地高呼着毛主席万岁!”说到动情处,张秀英挥舞着手臂,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秀英把能见到毛主席归功于党组织。她说,是党对我的培养,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才有机会见到毛主席。感谢党,感谢组织。   回到四十七团后,张秀英的干劲更足了。1959年,张秀英的女儿黎梅霞出生。生完孩子不足3个月,正是孩子吃奶的时候,此时连队成立挖沙突击队,她报名参加,跟其他同志一样,吃喝都在地里。顾不上回家给孩子喂奶。正值哺乳期,奶水总会打湿衣服,等到下班回家,奶水却早已流尽。抱着饿得大哭的女儿,张秀英心里十分难过。为了让女儿喝上奶水,她也曾尝试着用绳子绑着乳头,不让奶水流失,可这样效果甚微。女儿也因此被迫提前断奶。   张秀英的二儿子黎珠江对幼时的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五六岁的孩子在学校忽然想家了,想父母了,他一个人从团部的学校跑回家,5公里的路程,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透。家里的木头门依然紧闭,张秀英和丈夫还在地里劳作。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