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党报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党报人

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党报人      赵拴,《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1992年从一名高校教师改行从事新闻工作,5次获中国新闻奖,2次获《贵州日报》社“人才奖”,199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员,2004年荣获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5年入选贵州省首届十大“都市年度人物”;2007年获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人物”称号,同年获中国新闻人物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贵州新闻界获长江奖第一人。      他的文章,让人落泪催人思考      1995~1996年,《贵州日报》一版开辟了专栏“走进贫困山乡”,这组报道是赵拴深入大山深处一些尚处于半原始生活状态的少数民族同胞聚居村寨,与那里的村民和干部同吃同住、同悲同喜写成的。每一篇专栏报道都有极强的现场感,使人读后身临其境。报道既写出了党和政府对山区农民的关心,也写出了山区农民的贫困现状,而且融进了作者对贫困山区农民深深的同情及对贫困原因的深刻思考。读这组文章成为很多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很多人将这组文章剪贴保存随时翻阅。一位基层干部说,他每看一篇就掉一次泪,每掉一次泪就会作很多思考,更加明白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把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作为重要使命和责任。   但很多人不知道,赵拴为采写这一组报道,历经了太多的艰辛,单是在崎岖险峻的采访路上遭遇的车祸就有好几起。在江口县、关岭自治县和遵义等地采访途中,三次遭遇碰车事故,最严重的一次,他受伤两个多月后才康复;一次去思南县,乘坐的乡村班车在下坡时刹车失灵,情急之下,司机将车一头开进了路旁的排水沟,侧靠到山体上,而路的另一侧就是万丈悬崖;去松桃自治县时,他乘坐的吉普车刹车失灵,幸亏是行驶在一段平路上,车滑行近1公里才停下来;在去雷山县望丰乡甘益苗寨途中,山洪引发的山体塌方几乎阻断了原本就狭窄的山路,县里开车的师傅建议返回,但赵拴却坚持继续赶路,吉普车贴着悬崖,小心翼翼地冒险通过,稍有不慎,情况不堪设想,而那天正是赵拴的生日;还有一次在余庆县,他亲眼看见前面的一辆货车翻入了水库……   为了完成这组??道,赵拴的采访行程达一万八千里。      他到一个地方就能写活一个地方      赵拴在遵义驻站期间,每年都会有不少稿件引发轰动效应。他十多年前采写见报的稿件,至今很多县还在念念不忘。道真自治县上世纪90年代初拍卖荒山,赵拴第一个作了报道,道真因此引来全国新闻媒体的关注,被称为是当时全国首家大规模拍卖荒山的县,从此名声大振。上世纪90年代末,余庆县连续多年都有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几乎每年都要在全国获很多奖,赵拴凭着敏感的新闻嗅觉,以《余庆是个谜》为题独辟蹊径对这个先进县进行报道,使余庆因此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关注,被誉为“全国经验之乡”。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余庆县采访,当地官员还拿出这篇文章给我们看。遵义市一家民营企业10年前把一个村子“整体收购”,赵拴独家采写了《民营企业能否“吃”掉一个村》的报道,很快引起全国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把这家企业老总及当地村民请进新闻会客室作专访。对此,遵义市的一位干部说:“赵拴总能敏锐地发现新闻,到一个地方就能写活一个地方。”   有位资深的新闻人评价赵拴的新闻作品:角度非常刁,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语言生动、鲜活,极富可读性;能通过一件普通的新闻事件揭示出深刻的社会现象,令人反思。如他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走进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大兴机场能否姓“黔”又姓“湘”》等作品。   在很多读者眼中,党报少有可读性。但赵拴却有着一批固定读者。一位长期关注赵拴的读者曾说,只要是赵拴写的报道,他必定从头到尾通读,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不久前,贵州一个地区的宣传部请赵拴与当地通讯员交流。当地一名张姓记者,早早地就等候在会议室门口。他是赵拴的忠实“粉丝”,见到赵拴,他迫不及待地展示出所能收集到的赵拴的每一篇稿件。张记者说:“赵老师的报道总能与基层贴得很近,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典型,而且视角独特,我们喜欢。”   2000年,贵州日报曾专门组织召开“赵拴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是贵州日报社首次给一名记者召开作品研讨会。      他到过全省上千个乡镇村寨      这些年来,赵拴的采写或策划的精彩之笔,始终没有离开一个主题:关注民生。   “一个记者,不仅要有敬业精神,更要有良知和责任感。”赵拴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1/10,面对贫困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他们做点什么是一个记者责无旁贷的事。   这几年大年三十,记者部很多家在农村的记者回家乡过年,都会接到他安排的任务――走进普通百姓家中,陪老百姓一起过年,倾听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采写具有现场感的报道。   2004年,赵拴与两名记者去榕江县采访乡村公路建设的题目,在一个苗族村寨里,他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