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书经籍志·集部序》目录体制与内容特色
《隋书经籍志·集部序》目录体制与内容特色
[摘 要]从体制上看,《隋书·经籍志》集部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从内容上看,《隋志集部序》侧重从文献学角度,阐明文学源流,总结文学文献与文学学术发展演变规律,表明编撰者的文学史观。《隋志集部序》的特色,是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限于时代和史家本身思想认识水平,《隋志集部序》也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关键词]隋志;体制;集部序;内容;特色
《隋书》,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四库总目》卷四十六《隋书》条指出“其十志最为后人所推”。十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作,称《五代史志》,后各史单行,遂并入《隋书》。其中由唐李延寿等撰,魏徵删定的《经籍志》,首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成为??目录书籍分类的标准(1)。它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也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是《汉书艺文志》以后最早的史志书目。《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的文学类目——集部,是《隋志》最具特色和成就的部类之一。
从体制上看,《隋志》集部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如称“梁有”、“宋有”、“亡”,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体制三 小序》说:“汉、隋《志》皆有大序一篇,为总书之纲领。其每一种后辄为一序,而每略每部之后又总而论之,皆所以叙源流明得失也”[1];陈垣先生也说:“《汉志》、《隋志》只一方式而已,所谓一方式者,志前有总序,中间分类排列书名、卷数、撰人,每一类毕,总其家数,条其派别而已。”[2]
叙录用以介绍一书之大要,书目之序则用以介绍群书之概略。《隋志》集部既为研究先唐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2),又上承《七略》、《汉志》传统,撰写部类序论(3)。明人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序云:“ 序之体,始于诗之大序……其言次第有序,故谓之序也”[3],同代的徐师曾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些序大都含有学术史的成分,在研究图书状况、考辨学术源流、指导读书治学方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清人王鸣盛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4],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隋志集部序》,是指集部后“总而论之”的序。
从内容上看,《隋志集部序》侧重从文献学角度,阐明文学源流,总结文学文献与文学学术发展演变规律,表明编撰者的文学史观,实际上是一篇简明的先秦至隋近千年间的文学发展演变史。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情,纷纶相袭,自斯已降,其道弥繁。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严、邹、枚、马,陈盛藻于西京,平子艳发于东郡,王粲独步于漳、滏。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永嘉以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梁简文帝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及闺闱之内。后生好事,迭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迄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其中原则兵乱积年,文章道尽。后魏文帝,颇效属辞,未能变俗,例皆淳古。齐宅漳滨,词人间起,高言累句,纷纭络绎,清辞雅致,是所未闻。后周草创,干戈不戢,君臣戮力,专事经营,风流文雅,我则未暇。其后南平汉、沔,东定河朔,迄于有隋,四海一统,采荆南之杞梓,收会稽之箭竹,词人才士,总萃京师。属以高祖少文,炀帝多忌,当路执权,逮相摈压。于是握灵蛇之珠,韫荆山之宝,转沟壑之内者,不可胜数,草泽怨刺,于是兴焉。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5]
序文指出了每个阶段文学的特点、代表性人物,以及过度偏至所带来的弊端,能够注意到文学传承中的承与变,并对“文”作了定义性质的界说。这里的“文”,不仅包括《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以来文学类目所著录的“诗赋”,而且也包括商颂、周雅、祭、誓、诔、铭诸体,反映了初唐政治家关于文学的意见。也就是说,“文”包括文章,但其范围远大于文章。他们这样论文,可以说是以政治及思想为基点,开唐宋政治家功利性文论之先河。这与刘勰所说的的“非采而何”的美文是不同的。此序肯定“文”的作用,更倾向于将文章作为政教和立身的工具。这种认识,表明“文”这一概念对于六朝文论的发展和对汉代儒家诗教的回归。
《隋志集部序》的特色,是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四库全书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