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在文化上心灵丝线
系在文化上心灵丝线
今年25岁的杨清河原本有一头浓密的黑发。自从他在安阳办了个“读去读来读书社”后,不知为什么,头上的黑发便一个劲儿地往下掉。
每次回家,母亲看到儿子总是满脸倦容,头顶上的黑发也日渐稀疏,伤心得直埋怨:你干嘛要受这分罪呢?
杨清河只是苦笑。
一
杨清河在骨子里瞧不起经商这个职业,尤其是个体户,在他的理想中,上大学、当工程师或者国家干部才是最体面的。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心目中价值最低的职业却是他生存和发展价值最大的职业。
那是1980年,16岁的杨清河正在安阳善应镇读高中。由于父亲早逝,兄弟姊妹多,全靠母亲一人在几亩责任田维持生计,杨清河的家境十分贫寒。每次从学校回家,杨清河就让母亲做好一袋子窝窝头带回学校,每到吃饭的时间就打来一碗开水,躲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在窝头上撒点盐吃下去。
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杨清河并不感到悲伤。他用母亲常说的那句话鼓励自己:“吃得苦中苦,能做人上人。”因此,学习特别用功,别的同学一天睡8小时,他坚持只睡6小时,其余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准备迎接能改变他命运的高考。
眼看高考的日子就要到了,杨清河却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首先感觉到的是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脑子记不住东西。更令他心惊胆战的是视力下降的速度出奇的快。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双眼已经看不清面前站的人是个什么模样。终于有一天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严厉地对他说:“你必须休学治疗,否则,你会完蛋的。”
教师的话就像当年父亲死去的那个夜晚给他的启示一样:天突然间就崩塌下来,四周一片黑暗。杨清河知道休学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伤心地把眼睛哭得红肿红肿。
休学后就是借钱四处看病,医生说是过度疲劳和严重营养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最有效的治疗就是休息和营养。而贫寒的家境恰恰不能提供这两个条件。
高考的机会到底失去了。经过这番磨难,年少的杨清河似乎理解了一句名言:贫穷乃万恶之源。生存对杨清河来说已变得第一重要了。因此,他决定不再继续上学去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是出门闯世界,先挣钱再说。
杨清河先是在一家乡镇企业当推销员,干了两年,有了一点积蓄,心一横,辞职到濮阳开了个家电经营门市部。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和精打细算,不到3年,就挣了一笔对他、对当时的许多中国人来说都足以激动得手心发汗的钱。
杨清河有说不出的感慨。自己认为神圣和崇高的东西所带来的只是贫穷和疾病,而自己瞧不起、鄙夷的东西却能让他摆脱贫穷。
二
尽管经商给杨清河带来了财富,但他仍不愿与商为伍。商人虽然拥有金钱,但不能拥有社会地位和人们的尊敬。
他回到村里,盖了一栋漂亮的小楼,并买回大量的书籍,打算过一辈子耕读为伴的田园生活。但日子一长,便感到心里空空荡荡。他又试图再去复读参加高考,并跑到北京联系一所中学,但毕竟失学多年,年龄又偏大,好梦难以成真。发了财的杨清河反倒觉得比贫穷的杨清河更加贫穷。他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就在此时,杨清河在报纸上看到郑州有人办起了读书社的消息。读书,这个曾使杨清河既产生过美好憧憬又产生过悲伤痛苦的字眼使杨清河在茫然中醒悟过来,直觉告诉他,这辈子只有同书打交道,灵魂或许能得到解脱。
杨清河只身来到了安阳。他了解到,安阳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祥地,市区人口近60万,但安阳的图书馆却只有一个,藏书不到40万册,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不到10万元,摊到每个安阳人头上没有0.20元。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藏书大多属专业性的,远远满足不了绝大多数安阳人的阅读需要。渐渐地,杨清河产生了一个想法:在安阳办一个既有图书馆功能而又比图书馆服务周到、灵活方便的公益性图书服务机构,给更多的安阳人提供读书的机会。他还给这个机构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安阳市读去读来读书社”。
杨清河想在安阳碰碰运气。他找到当时安阳市的“青年官”、团市委书记谢安顺,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对他一说,当即就得到了他的理解和支持。有团市委的支持和帮助,安阳市文化局、工商局、税务局对杨清河一路绿灯。杨清河也以德报德,拿出自己经商所得的全部积蓄,投资几十万元,在安阳市区租下9个门面,购置几十万册图书,招收几十名工作人员,红红火火地把读书社的牌子挂了起来。
同前次经商的感觉相比,杨清河认为办读书社已经没有了经商的性质,而做的只是一件公益性事业。读书社的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低廉的收费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读书社创办时间不长,就为古城安阳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现代读书热,读者一下就发展到几万人,赢得了安阳人的一片喝采。1989年,安阳人评选杨清河为安阳的“十佳青年”。
杨清河此时感到了一种满足。他庆幸自己终于同商人拉开了距离和档次。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图书市场变得风云莫测。书价上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