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谭美青和她临终护理队
谭美青和她临终护理队
在青岛,仍有很多儿女排着队要把老人往这里推。这些被送出家庭的老人非但不哭天抢地,反而逢人便夸儿女孝顺,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地方叫四方区红十字爱心护理院,专门收住临终老人。
一批没有被选出的优秀护工
和以往无数个日子一样,院长谭美青今天仍是很早就赶来护理院——昨晚,她忙到1点多才回去——建院快10年了,她觉得应该举行一次优秀护工评选。为了这事,这几天她一直忙活着。
起初,谭美青想着买豆浆机或者按摩仪作奖品,结果大家异口同声要奖状,这让谭美青纳闷极了。直到前几天,她在一个护工大姐家墙上看到一张20年前的生产标兵奖状,问起奖品的事,大姐说:“我们对老人好,是分内的事,从没想过要啥回报,奖励我们东西只会让心里不自在……”大姐的一席话让谭美青感慨万千,原来她们和自己一样“傻”!
10年前,谭美青离职办护理院,亲友们都不赞同。就快退休了,趁着胳膊腿还好使,逛逛公园遛遛狗,带带孙子喝喝茶,这多好!偏去办什么护理院,侍候那些没几天可活的人,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不仅把自己全部的储蓄和退休金全砸了进去,还没日没夜地在这里义务工作了近10年!
谭美青跟人打赌,肯在护理院工作的姐妹,没有一个是冲着钱来的。因为护理院“经济危机”时,她们甚至主动申请少领工资。
应该把优秀护工的名额留给那些“元老级”的护工。照顾瘫痪丈夫15年的刘嫂、守寡后还将公婆养老送终的张姐、将一个路边孤儿养大成人的胡大姐……这些站在身边的姐妹就像一堵墙,和她一起把护理院撑到现在。优秀护工的称号,她们当之无愧。
但转念谭美青又想起年轻的赵芳、张巧。她俩曾是护理院的义工,大学毕业后留在这里工作。赵芳是淄博人,当初她要留在护理院工作,家人多番阻挠,急得她常在夜里暗自流泪。张巧面对周围人的指点和嘲笑,脸上经常挂不住,但始终不曾退缩。谭美青记得,有一次去查房,恰巧看到一个老人指着张巧告诉孙子:“看你以后好好学习不,不然也像她一样干伺候人的下贱活。”这句话就像鞭子一样抽得谭美青心疼???但张巧却像听不见一样,麻利地干自己的活。这优秀护工评选,还真不能落了她俩。
就这样,谭美青把全院的职工前前后后想了个遍,越想越犯愁——哪个都优秀呀!想到最后,她决定把难题抛给病人及家属——让他们评选。两天后,选票收上来,谭美青傻了,每一张匿名选票上都“违规”填了至少5个人(要求不超过3人),而每层楼的护工也只有六七人而已,至于获奖理由,更是够出一本书了。
难道这优秀员工选不出来了?既然这样,那就给每一位护工都发张奖状吧。“只要拥有一颗发自爱的心,每个人都是天使”。
护工桑瑞珍10年三进三出
桑瑞珍从胡同里慌张着走出来,她双手紧按胸前,面色沉郁,额头还冒着汗:怎么偏偏这么巧,让丈夫撞见了呢?
桑瑞珍以前是翻砂工,现在是青岛市四方区红十字爱心护理院的一名护工。刚退休那会儿,她觉得自己就像头耕了一辈子地的老牛来到悬崖边,不知该怎么往前走了。有一天她去养老院看亲戚,帮着护工给老人喂饭、擦身,院长就留了心,第二次再来时,就鼓动她来这里工作。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伺候老人也是个行善积德的活,她二话没说,答应了。
退休了又出来工作,儿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刚工作没几个月,桑瑞珍就被儿子以看孙女为名给“逼”回了家。直到孙女终于上了幼儿园,当幼儿园老师的媳妇每天接送孩子,儿子实在找不出啥理由阻碍了,桑瑞珍才又重新回到了那家养老院。
刚回去没几天,桑瑞珍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7床刘大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冠心病,加上腿部肌肉已萎缩,瘫痪了。其子刘先生看出母亲不太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想“挖”桑瑞珍回家照顾母亲。
桑瑞珍不一般,刘先生在母亲入院第一天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当时母亲严重便秘,桑瑞珍知道后,马上戴上手套帮忙抠,连口罩都没戴。时间长了他知道,很多老人排便不畅都找桑瑞珍。只要她一来,母亲总是合不拢嘴。
刘先生开出了每月2000元的工资,而当时桑瑞珍从养老院才领630元,可她还是拒绝了。原来,养老院还有另一个老人——92岁的张大娘“黏”着她,她不能抛下张大娘不管。张大娘患的是老年痴呆症,连儿女都不认得,可就是认准了桑瑞珍。喂饭、擦身、处理大小便全得她来做,要是哪天换了别人,她就会连续哭上半小时。自打张大娘来了养老院,桑瑞珍就算是休班,也会过来喂饭。
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刘先生建议桑瑞珍把俩老人都带回家。看得出两位老人对养老院的不适应,桑瑞珍果真把自家的老院收拾了下,把两位老人接了回去。这一照顾就是5年多,直到两位老人都含笑九泉后,桑瑞珍才来到红十字爱心护理院。
这里是个临终关怀点,收住入院的都是没几年好活的绝症老人,活儿自然比养老院更累。说来也怪,年近六旬又瘦弱的她,仿佛有使不完的劲,给老人翻身、抱老人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