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史家南迁与留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史家南迁与留守

抗战时期史家南迁与留守   摘要:抗日战争开始后,部分史家选择南迁,除却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驱策外,亦与自身对所处学术机构的依赖、对名节保全的担心、对政治迫害的不安等因素有关。部分史家则因资金短缺、老、病、家庭拖累以及对所处学术环境的依恋,而选择留守。对此问题加以辨析,可使得我们对战时学人的地域性选择问题有一个更为真切的了解。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学家;南迁;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60?06   近年以来,学界对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问题的探讨,多侧重于其迁徙历程、学术成绩、政学关系等层面;①而对1937年前后,中国学人群体的地域性抉择问题少有述及。故而,笔者不揣浅陋,对战时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地域性抉择问题予以论析,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抗战军兴后,中国学术的版图——原有以北平、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学术网络,受时局的影响而发生变易。从地域层面来看,抗日战争以至国共内战,导致了学术群体的大转移与大流徙。史家聚集的北平沦陷,上海成为“孤岛”,大批不甘为“亡国之史”的史家,纷纷南迁昆明、重庆、成都等地,学术文化的重心也随之发生新的转移。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学术的三大区域:沦陷区、革命区、国统区,亦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各大院校的史学院系、史学专业研究机构,亦多南下重组。以高校而言,当时南迁的院校如表1所示。   除了高校史学院系外,国家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北平研究院历史考古研究所等,亦南迁昆明、重庆等地。史语所的南迁,在傅斯年的精心筹划下,研究人员、设备、相关图书皆得到了有效的转移,这也为战时史语所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平研究院历史考古研究所亦于1938年秋转移至昆明,当时的负责人为徐炳旭、顾颉刚。院址最初设在昆明近郊黑龙潭附近的落索坡,条件简陋,又多无书籍可凭,研究工作难以进行。[2]后又迁至昆明黄   公东街10号。[3]对于迁徙的经过,北平史学研究所在“本所纪事”中记述到:“1938年4月初,伪组??竟派人接收,并将本所历年所积的古物及书籍完全运去。是年冬,徐炳旭、顾颉刚两先生陆续到昆明,二十八年三月,借得北郊黑龙泉观地址,工作人员陆续来滇,始又开始工作。”②当时研究的重心,侧重于“古史料之研究及山西发掘材料之整理”,“整理陕西宝鸡斗鸡台发掘资料,准备出版外,并从事云南边陲民族史料之搜集与考证。”③与史学研究机构的转移相伴随的,则是史家群体的南迁。   一、南迁之史家   依战争的进程而言,最先受到触动的是有“文化城”之称的北平。既有对1937年前后北平的关注,多是从政治、军事层面,加以论述,而对战争危局之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则显得较为薄弱。④而对战时中国史家南迁与留守的问题,除却相关学人的回忆录、日记等记述外,相关记述尤有欠缺。故而,对1937年前后,中国史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学人的心理状态、留守或南迁的艰难抉择等问题予以论析,实有利于对战时知识界状况的真实了解和体认。   20世纪30年代,日渐危急的外患使得当时一度追求考据、整理国故的学者不得不走出书斋,转向“外在”的经世之学,由纯粹学术到经世救国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日本在军事上的步步紧逼,东三省   收稿日期:2012?07?30;修回日期:2012?09?05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抗战时期的史家群体与国家认同”(12JCLS06YB);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224307)   作者简介:郑善庆(1982?),男,山东济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学术史.   表1 抗战时期大学院校迁徙一览[1]   校名 地址 系名 南迁历程   中央大学 重庆 历史 战时自南京迁,师范学院另设史地系。   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 历史社会 初迁湖南长沙,1938年春迁往云南昆明。北大称“史学系”,清华与南开均称“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 广东、砰石 历史 初迁罗定,继至龙州,终抵云南澄江,两年后迁回砰石,至1944年底,疏散至梅县。   西北大学 西安 历史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与北洋工学院西迁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继迁城固。1939年9月,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1940年以西安为校址。   暨南大学 建阳 历史 1937年秋迁入上海租界,1940年迁至福建建阳。   复旦大学 北碚 史地 初自上海经庐山到贵阳,而后迁往重庆。   浙江大学 遵义、湄潭 史地 自杭州初迁浙江建德,再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最后迁贵州遵义与湄潭。   安徽大学 立煌 史学 初迁六安、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