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灵感与天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艺创作灵感与天赋

文艺创作灵感与天赋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028-02   摘要:“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做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关键词:灵感说;神灵附体;狂迷;天赋   1. 引言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艺术家在生活积累、艺术实践基础上,由于偶然的机遇而产生的对作品构思的一种顿悟[1]。济慈曾经写道:“诗之惊人在于一种美妙的充溢;诗之妙触切勿至于中途,而应推向极致”[2]。显然,所谓“极致”即指创作中的灵感激活状态。灵感,中国古典美学一般称为“感兴”、“兴会”、“神来”。[3]其中以晋朝的陆机的“天机说”,最有影响力。“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文赋》)“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通塞之际”,指作家创作时灵感的通畅和阻塞。但也有学者认为,把中国的感兴论与西方的灵感论的等同起来,因此,把西方的灵感论梳理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2.灵感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2.1灵感的基本含义   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希腊语中ёγθεos的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它是“灵感”一词的根源。英文中的enthusiasm(热情)源于此。后人往往把“灵感”注释为“热情磅礴”,这是“灵感”一次的发展[4]。   德谟克里特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他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5]。他举例说,荷马史诗之所以“惊人”,是因为他“赋有神圣的天才”。“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恩培多可勒也说,即使从诗神缪斯口中启示出坚固的东西,也要你“先通过自己的精神把她的话加以过滤,然后认识它”[6]。   2.2柏拉图的“狂迷说”   柏拉图是古希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它沿用了当时流行的“灵感”本义,把它集中运用到文??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获得灵感。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这是诗神在《伊安篇》“论诗的灵感”中提出来的:   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诗神就像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街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像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挤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7]   因为诗人创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技艺,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的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并非凭借诗人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灵感的??现是狂迷。狂迷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比较流行,其根源是“神力凭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神灵附体时的狂迷状态不是丑事而是美事,狂迷者的语言不是诳语而是诏语,是对未来的预知。因此,他们把这种行为叫“狂迷术”或“语言术”。   柏拉图对灵感狂迷的解释是在《斐德罗》篇提出来的。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一是预言的迷狂,如巫师宣示神谕;二是教仪的狂迷,如免灾避难的祈祷者的心理;三是诗兴得狂迷;四是爱情得狂迷。这里的“诗兴得狂迷”就是灵感的表现。在他看来,只有诗神凭附到诗人的心灵,感发引导他兴高采烈神飞色舞时才能产生好诗。这里柏拉图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绪,甚至会有失去常态陷入狂迷的情形。指出艺术活动的这种特点,是柏拉图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他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奠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作用,则是片面和错误的。   狂迷说一直被认为是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具有非理性色彩的标志。实际上非理性的表现只是现代人的观念。在柏拉图那里,迷狂可能是最具理性的。理性是对理念的追寻。柏拉图把世界分裂为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达到理念世界是彻底摆脱感性世界的关联[8]。迷狂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更是少数个人的孤独追求,而非大众的能力所为,因为凡人更多束缚在感性世界的欲望和情感上。   2.3 亚里士多德《诗学》   文艺摹仿现实只要合情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