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未能发表《访江湾日俘营和虹口日侨》
未能发表《访江湾日俘营和虹口日侨》
链接
王火,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王洪溥,江苏如东人,1924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共党员。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曾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血染春秋》获全国首届乌金奖。
侵华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将日本战俘遣返回国,这里边甚至包括一些罪大恶极者。王火曾在1946年夏天,以记者身份对日俘和日侨进行了一次采访,他将所见所闻写成了通讯《访江湾日俘营和虹口日侨》。但这篇如实反映遣返日俘和日侨回国情况的报道,却因种种原因成为了一篇没能发表的稿件……
1946年夏天,王火以重庆《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在上海对日俘进行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一、访日俘,心愿未遂
当时,日本投降了,日军、日宪等都成了日俘,在上海的都收容在江湾。被集中了的日侨,在上海的收容在虹口,都由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管理。王火抵达上海后,找到了设在江湾的“京沪区徒手官兵管理处”,递上了自己的名片。
这是一幢脏兮兮的灰色三层楼建筑物,原来据说做过日本的兵营。院外几棵大杨树上有些鸣蝉,在烈日下单调地疯狂鼓噪,叫得人昏昏欲睡,也叫得人心烦。门口有汤恩伯第三方面军的荷枪带钢盔的士兵站岗警戒,里边是一些显得陈旧衰颓的房屋,有些地方用铁丝网拦着,有些场地连铁丝网也没有拦。
王火了解到,在这里羁押的人不叫“俘虏”而叫“徒手官兵”。这堪称是一种“创造”,目的似乎是怕刺激日本官兵。对此百姓早有议论,弄不明白为什么对侵华、杀人放火的日本兵这么好!
上午王火采访时,在办公室里由管理处长王光汉出来接见,他是个少将,架子挺大,让王火整整等了一个小时才露面。
这位王处长矮矮胖胖的个儿,说话喜欢呲牙,河南口音,性格倒直率。寒暄过后,他说:“有27万多日本徒手官兵归我们管。现在集中在江湾、南通、苏州、南京等地的营地里,全早都缴了械,正在陆续遣送回国。”
王火问:“在江湾的这些日本官兵表现如何?”
王光汉呲着牙说:“日本军人养成了不可一世、以征服者自居的性格。他们很多人认为投降是天皇的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本土遭到更严重破坏,以备将来重显国威。”
王火又问:“还有些什么思想状况呢?”
王光汉坐在那儿,拿起桌上的一叠报纸当扇子扇着风说:“当然害怕中国人民报复。他们大多有罪恶!现在说话变得低声下气、点头鞠躬,但有的遣返上船的人在船离岸时竟高喊:‘我们要回来的!你们等着吧……’那意思是,有朝一日仍要回来报仇的!”
王火不由得心里一惊,天热,心里更火辣辣的了。他问:“要多长时间遣送完?”
对方的回答大为出乎意料:“七年的事我们打算十个月干完,现在送走的已经很多了。”
王光汉回答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不住地拭汗。
“已经送走多少人了?”
“无可奉告。”
王火又问:“听说有的战俘还有留声机,晚上还可以跳舞?”
“有过。人道主义嘛!”
“听说大量留用了日本战犯,也征用了日本战俘在用,是否确有此事?”
“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王光汉对王火的问题既不回答,又很不满,瞪着眼珠,似乎触到了什么隐私。
“日本宪兵有多少人,怎么样了?”王火问,因为日本宪兵在中国逮捕杀害中国人极多。
“上海区就有一千多人吧。都解除武装了,有的已经遣返。”
“日本宪兵个个手上都沾满鲜血,竟连罪大恶极的也不惩办?”王火问。
“这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王光汉呲着牙说,“我还有事,今天就先谈到这里吧!”
说着,他站起身来,甩下当扇子用的那叠报纸。
王火说:“王处长,我能否采访一下战俘,参观一下?”
王光汉摇头:“以前可以,现在为防止引起日本徒手官兵的思想波动,给工作带来麻烦,我们谢绝参观采访。等下次举办招待会的时候再请你来吧,那时可以安排。”
王火说:“您是否能同意我简短地采访一下?我想弄清些问题。比如,‘八一三’之前,从上海到南京去,铁路沿线每个站的墙上都有大大小小的日本的‘仁丹’广告。当时并不太介意,只以为是日本倾销商品。等到抗战爆发,才知其实是日军包藏侵略祸心,为侵略战争蓄谋而预先布置下的指路牌,日军只要看到这广告,就知道这个地方的规模大小,甚至地形、河流、山川在上边也有暗示。现在,这些广告大部分早已铲除,但也还有剩余的可以见到。不知这事得到过印证没有?”
王光汉马而虎之地说:“这事自然也有。日军打中国之前,早早就心中有数,对中国的地貌地象等等,了解得比我们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还清楚得多。但我们事儿太多,现在主要是平平安安地把日本徒手官兵遣返,别的事顾不得太多了。”说着,拭着汗把军帽朝额上一推,说:“我忙,话也说得不少。对不起,你请回吧!”
王光汉陪王火走了出来,同王火握手告别,告诉王火可以到虹口唐山路第三方面军日侨管理处去采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