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doc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
篇一 : 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
吴伟业《圆圆曲》中的悲欢离合 班级:11语文教育 姓名:鞠燕 学号:1111510202 检索课题:吴伟业《圆圆曲》中的悲欢离合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以明朝灭亡、明清之际的战乱为背景,描述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了解历史。
检索工具: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检索年限:2005——2013
检索途径:篇名、关键词、中文摘要
检索词:吴伟业 圆圆曲
检索提问式:篇名=吴伟业and篇名=圆圆曲
篇名=圆圆曲and关键词=陈圆圆
切题文献:
期刊 《历史故事》 编辑社:新华社 时间:2006
吴伟业《圆圆曲》中的悲欢离合
摘要: 以明朝灭亡、明清之际的战乱为背景,描述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是《圆
圆曲》的基本线索。其中有个人的身世之叹,更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说起明朝的灭亡,还会扼腕顿足,感慨万端。偶然?必然?进步?倒退?英豪?罪人?崇祯皇帝、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往前追溯还有努尔哈赤、袁崇焕、洪承畴、皇太极……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剧变的吴伟业,感觉想必没有这么复杂,但一定无比强烈。他对明朝灭亡的痛惜、哀悼、还有悲愤,应该说,都投入到那一首首委婉、哀怨、优美的“梅村体”诗中,《圆圆曲》即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字:吴伟业 圆圆曲 陈圆圆 吴三桂 王朝兴衰
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无疑是一曲悲歌。若进一步问,《圆圆曲》所悲者何?明朝的灭亡?陈圆圆和吴三桂乱世中的传奇人生?人性的悲哀?人生的无奈?世事的无常?似乎都是。可是,何为“诗核”?
以明朝灭亡、明清之际的战乱为背景,描述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是《圆圆曲》的基本线索。其中有个人的身世之叹,更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说起明朝的灭亡,还会扼腕顿足,感慨万端。偶然?必然?进步?倒退?英豪?罪人?崇祯皇帝、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往前追溯还有努尔哈赤、袁崇焕、洪承畴、皇太极……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剧变的吴伟业,感觉想必没有这么复杂,但一定无比强烈。他对明朝灭亡的痛惜、哀悼、还有悲愤,应该说,都投入到那一首首委婉、哀怨、优美的“梅村体” 诗中,《圆圆曲》即是其中的代表。
心曲难言 机锋暗藏
不过,我们从《圆圆曲》中并看不到吴伟业对明朝灭亡表达出的强烈情绪。这并不奇怪,原因是《圆圆曲》大约作于清朝顺治八年。吴伟业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视角,那就是明末苏州城色艺超群的名妓陈圆圆。在明末的江南,名妓如云,人们之所以对陈圆圆给予更多的关注,还是因为她与吴三桂的关系。吴三桂在明清鼎革中,实在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大明王朝从衰落到灭亡,无论有多么长的“积弱”过程,有多少个必然和偶然的原因,最后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是吴三桂。吴三桂打开了清军多年无法打开的山海关大门,让清兵长驱直入进入了李自成扔下的北京城。
《圆圆曲》没有从清军入关写起,而以李自成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开头:“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整体风格委婉的《圆圆曲》,有这样一个悲壮而有气势的开头。这几句诗意思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吴三桂闻讯给崇祯皇帝戴孝、全军痛哭。他之所以降清,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引清兵入关,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的人抢夺。“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诗是全诗最炙人口的名句,后人引用率很高。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说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实际上谁都知道,吴三桂降清的原因、过程和背景十分复杂,吴伟业当然也很清楚。他写过一本题为《绥寇纪略》的书,记载李自成起义军的事。他对明末的局势有较深的了解和思考。所以,这句诗另有深意。先看看吴三桂降清
的大体过程:明朝灭亡前,明朝廷、李自成和清军三方面力量已经抗衡了好多年。在明朝灭亡的前两年,即崇祯十五年,明朝廷守卫锦州的那场战争,在持续了近两年之后,明军失败。明朝的几个重要的大将,像蓟辽总督洪承畴、祖大寿等,先后被俘,投降清军。从那以后,身为辽东总兵的吴三桂退守宁远。锦州失守后,宁远成为山海关外对清军唯一的边防重镇,而吴三桂,是镇守东北边防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将。重担在肩,吴三桂能救明朝吗?事实是,吴三桂并不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他的态度随着三方面力量的消长而变化。郭沫若在1944 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里认为,吴三桂是个“标准的机会主义者”。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到北京近郊时,崇祯下令让吴三桂放弃宁远,率军来保卫北京。吴三桂带着他的军队,还有追随他的百姓,共50万人,日行50 里往北京赶。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吴三桂得知李自成已进入北京,便停止了进军。约三月底,李自成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