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汉语专题完整版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
作业三(语法部分)一、填空(20分)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作判断句谓语,二是作状语。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三方面。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它都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不可能是本原属于动词词类的动词。意动动词所带的宾语称为意动宾语。2、无定代词:有“或”和“莫”。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它只能作主语。“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莫”单用一般指人,表示广泛的否定。3、表敬副词: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向对方表达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这是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的方式。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5、自指: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三、问答题(30分)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形容词后面有宾语说明它活用作动词了。(2)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形容在代词前,只能构成述宾结构,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以……为奇”义。(3)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对象,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认为高的”义。(4)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使……贫”。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枯竭”义。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成为显贵”义。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之”是一个很特殊的连词,只之大致能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的”总是粘着于其他成分,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而“之”是介接性的,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就是说,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而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之”字结构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它不会提取与谓语核心动词相关的成分,只是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因而“之”字结构都是自指的,它的语法性质是谓词性的。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陈胜者邮电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式的人或事物一样,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式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1)谓语动词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