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第22讲(北师大网络教育学学院)
前九讲回顾 前九讲是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其中重点是: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和第九讲。 第十讲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它对先秦及以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学术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所谓“稷下”,指的是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在此设立学宫,故称之为“稷下学宫”。一般推断稷下学宫是在齐威王(前356——前321年)时期创立的。那么齐稷下学宫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创设呢? (一)是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的自然发展 齐国的养士用士之风一直很盛,从春秋首霸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议,招揽贤士称霸天下起,齐国统治者便格外重视养士用士之风,逐渐形成一个传统。稷下学宫的出现,便是田齐养士用士制度逐步演化形成发展的结果。 (二)是齐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齐国地处东方,偏离征战频繁的中原,加之周边四境都有天然防御屏障,被称为“四塞之国”,东有黄海,南有泰山及长城,西有黄河,北有渤海,虽处战争年代,却能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都临淄当时在各国城市中最大也最繁华,城区居民约有7万户,既是齐国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商业中心。这为稷下学宫的创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及良好的都市环境。 (三)是齐威王文教政策开明的体现 齐威王即位后,雄心勃勃,一心想恢复齐桓公的霸业。因此他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广开言路。“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当时诸子百家,代表各学派的立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各国统治者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一时又缺乏主见,因而能够宽容各学派自由讨论,并欢迎各家贤士出谋划策,以便听取各派主张。稷下学宫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广揽贤才、兼容并包、百家争鸣遂成为稷下学宫的办学宗旨。 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一方面,它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稷下学宫可以说是官学。另一方面,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稷下学宫又可以说是私学。 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当时稷下曾先后到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者,也还可能到过墨家、农家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 其办学特色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待遇优厚(二)不治而议论 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政策。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国君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评论性的议论。这不仅使学者有生活保障而无政事烦劳,可以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更重要的是这表示齐王待学者们以“不臣之位”之意。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智囊团”或“咨询机关”的作用。 (三)自由辩论 虽说各派在稷下学宫均占有一定地位,在齐王面前也是一律平等的。这就建立了百家争鸣的气氛,各学派都不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且各学派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不得不发展自己这派的思想学说。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推动了百家争鸣。 (四)来去自由,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的,也有集团游学的,还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可以随时告退,不受任何限制。举例:孟子和荀子的来去自由。 对于来稷下学习的学生来说,则是学无常师。学生不限于跟一位先生学习,其他学派的先生讲学也可去听讲或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家各派的学说及先生,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因此有许多学生在学期间学术思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术队伍和学派的演变。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创办之早、历时之长、规模之大、特色之显著,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一)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演变、融合和分化。如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及儒家的荀子学派,就是在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稷下学宫也有许多著作:黄老学派的《十大经》、《法经》、《称》、《原道》等书,均为稷下之著。《老子》一书,也可能定型于稷下。另外,一些影响较大的集体作品,如《管子》、《晏子春秋》等,也成书于稷下。 (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 稷下先生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既无政事上的烦劳,又无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传道授业。他们坚信自己的学说,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毫无奴颜媚骨,决不为迎合王者的需要而投机,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