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贾阴
利什曼原虫1、寄生于人皮肤巨噬细胞内 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 硕大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2、寄生于人内脏巨噬细胞内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 为我国的主要致病虫种。【形态】生活史过程中有2个时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和前鞭毛体无鞭毛体(利杜体)卵圆形,大小为(2.9-5.7)×(1.8-4.0)μm。常见于巨噬细胞内。前鞭毛体(鞭毛体)大小为(11.3-15.9 )μm×(1.5-1.8) μm动基体利杜体核利杜体(无鞭毛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涂片)利杜体(油镜)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鞭毛体【生活史】 【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吸血无鞭毛体(人、狗巨噬细胞内)(白蛉消化道内)白蛉吸血为何利杜体能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并繁殖:1、表膜抗原糖蛋白:能抗溶酶体酶的作用2、体表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抗巨噬细胞内 的氧化代谢物生活史要点1、感染阶段:前鞭毛体2、感染方式:经白蛉吸血传播、输血3、终宿主:人4、保虫宿主:狗5、寄生部位:人体巨噬细胞内【致病】一、致病机制1、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脾、肝、淋巴结肿大。2、浆细胞大量增生: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A/G)3、脾功能亢奋、免疫溶血(红细胞表面附有虫体抗原、虫体的代谢产物有1-2种与人红细胞抗原相同):全血细胞减少4、免疫缺陷(1)、体液免疫:对机体无保护作用(2)、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因此无自愈倾向。(3)、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对其它病原生物产 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能力的降低) 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而死亡(并发症是造成黑热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不治疗,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二、临床表现 常见表现1、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是最主要体征2、贫血(全血贫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3、鼻衄和齿龈出血。4、长期不规则发热,常呈双峰型(上下午各有一次高热)。黑热病患者一家五个儿童同患黑热病黑热病合并走马疳我国黑热病的特殊表现1、皮肤型黑热病:有褪色型和结节性。结节常见于面部及颈部,易与瘤型麻风混淆皮肤型黑热病2、淋巴结型黑热病 局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例1:黑热病一例 患者,男性 ,49岁 ,因反复发热 1年多 ,加重伴双下肢浮肿2月余入院 。入院时体温38.4 ℃ ,神志清 ,有贫血貌 ,颜面轻度浮肿 ,心 、肺检查未见异常 ,腹软 ,肝肋下刚触及 ,脾肋下6cm,质中等 ,活动度差 ,无压痛 ,移动浊音(+) ,双下肢Ⅰ度凹陷性水肿 。查血常规:WBC1.7×109/L,RBC1.85 × 1012/L,Hb55g/L,PLT108 ×109/L,A/G0.40 B超: 脾大 。胸部X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 。窦性心动过速 。骨髓象 ①增生性贫血 ②粒细胞系核左移 ③找到利杜体。黑热病抗体呈阳性 。患者人院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滴注(8ml每日一次 ,连用6d) ,观察无不良反应 ,间隔1周再给予上述相同剂量和用法的葡萄糖酸锑钠 ,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1年复查血常规 、肝功正常 、B超 、骨髓象均正常 。讨论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 ,主要是通过白岭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 、肝和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此易误诊为贫血 、慢性肝病 。近年来我国陕 、晋 、冀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例 ,新 、甘 、川 等省区发病率明显回升 。追寻病史该患者病前有在新疆种棉花史 ,提示非流行区临床医师应警惕外源性输人性病例 。病例2:黑热病1例 患儿(甘肃省山丹县人)女,4岁,发热伴乏力十余天,体温波动在39℃左右。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并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热不退,故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精神欠佳,面色苍白;耳后、腹股沟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活动好;心肺听诊(-);肝肋缘下2.5cm、剑突下3cm,质软,边缘钝;脾肋下5cm,质中,边缘钝;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3.3×109/L,血红蛋白7.7g/L,红细胞压积7.6%,血小板99×109/L,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诊断为黑热病。 诊断明确后,即给予葡萄糖酸锑钠4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6d。治疗第2天,体温恢复正常,1周后肝脾回缩,住院1周痊愈出院。病例3:旅游者感染黑热病 1例患者 ,女 , 20岁 ,学生 ,四川省德阳市人。因反复不规则发热4个月 ,脾脏切除术后1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 38.5 ℃。自行服用3~4 d感冒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在当地市级医院 按“ 感冒 ” 输液治疗后有所缓解。数天后再次发热,不伴咳嗽、咳痰等症状。抗感冒治疗无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