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津港高速公路程(西外环~临港)毕业论文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津港高速公路工程(西外环~临港)起于滨海新区西外环高速公路与津港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本项目主线起点设计桩号K0+000),自西外环向东,穿越现状塘沽盐场,上跨在建的中央大道轻纺联络线,与海滨大道相交之后进入临港经济区,止于海滨大道以东1.8km处(本项目主线终点设计桩号K6+000),接临港经济区规划主干道。 本项目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车速120km/h。路线全长6.07,双向六车道。
1.2地质水文及气候
1.2.1地质条件
津港高速沿线为冲积平原,皆为新生界沉积层覆盖,以陆相沉积为主。第四纪晚期受海进海退影响,形成了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线路沿线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具有明显沉积韵律,各地层沉积厚度、沉积层位、岩性特征在线路不同地段虽有差异,但在成因上有明显的规律性。
地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①、新近沉积层②、第Ⅰ陆相层③、第Ⅰ海相层④、第Ⅱ陆相层⑤、第Ⅲ陆相层⑥、第Ⅱ海相层⑦、第Ⅳ陆相层⑧、第Ⅲ海相层⑨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杂填土、素填土,多分布于市区内,厚薄不均,差别较大。该层土密实程度差,易变形。新近沉积层(故河道、洼淀冲积):以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粉土为主,分布于故沟坑、河漫滩、河流故道内,该层土工程性质较差。第Ⅰ陆相层(Q43al):以软塑—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层底埋深4~7m,为浅基础的良好持力层。第Ⅰ海相层(Q42m):由灰色粉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层底埋深12~16m,触变性和灵敏度高,工程性质较差。第Ⅱ陆相层的湖沼相沉积层(Q41h):以粉质粘土为主,厚度一般小于2 0m,粘性土为相对隔水层。
第Ⅱ陆相层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Q41al):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层底埋深一般18~20m。上部粘性土为相对隔水层。第Ⅲ陆相层(Q3eal):以黄褐色的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可塑—硬塑,局部夹粉细砂和粘土透镜体。层底埋深25~30m。该层工程性质较好。
在天然条件下,总的地下水补、径、排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浅层水和深层水由北向南形成补给,在垂向上,下伏含水岩组接受上覆含水岩组的越流补给。 浅层地下水有下列补给、径流和排泄特点。 补给:浅层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水具明显的丰、枯水期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 径流:在水位作用下,浅层地下水由山前平原向滨海平原径流,但由于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浅层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 排泄:浅层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有潜水蒸发、向深层承压水越流和人工开采。 根据地铁工程结构物的埋深和特点,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天津年平均气温在11.4~12.9°C,市区平均气温最高为12.9°C。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3~-5°C;7月最热,平均气温在26~27°C。天津季风盛行,冬、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多为西南风。天津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最长无霜期为267天,最短无霜期为171天。在四季中,冬季最长,有156~167天;夏季次之,有87~103天;春季56~61天;秋季最短,仅为50~56天。天津年平均降水量为520~660毫米,降水日数为63~70天。在地区分布上,山地多于平原,沿海多于内地。在季节分布上,6、7、8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左右。天津日照时间较长,年日照时数为2500~2900小时。
40km/h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平面线形要素最小值
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
a、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方向的尽头更要注意。
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
b、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汽车在公路的任何线形是行驶的时间均不宜短于3s,以使驾驶操作不显的过分紧张。
a、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9s行程;
b、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为6s行程;
c、偏角小于7°时的平曲线最小长度。
2.1缓和曲线计算
本公路设计为时速120km/h的高速公路,平曲线主要参数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见表2-1。
序号 项目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1 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