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代价值毕业论文.doc

浅谈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代价值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代价值毕业论文

浅谈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以“心学”为主干,上承宋朝理学,下启明代心学,独树一帜。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其个人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因素,还受到明代以前儒、道、释三大家的思想和宋朝“理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别具风格的思想让陈白沙在历史当中处于“闲云野鹤”的非主流的地位,但正是这种非主流让他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发挥了它的特色作用。本文综合前人的观点,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概述了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特色之处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陈白沙哲学思想 特色 现代价值 一.陈白沙的生平 陈白沙 (献章)生于明宣德三年,卒于弘治十三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白沙子、石翁、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黄云老人、南海病夫等。本是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其学说则称“白沙学说”或称“江门学派”这种墨守成规无敢改错的学风和状况,一直到了明中叶,才由陈白沙首先改正。其次,除了社会背景外,陈白沙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学说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陈白沙出生于岭南,成长于岭南,岭南由于交通不便,又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自古就是京官贬谪的地方,陈白沙的高祖就是为了躲避政治压迫,而由北方迁到了岭南。根据记载,陈白沙的祖父陈永盛好读老子书,不问世事,父亲陈宗则终生不仕,倾心理学,陈白沙的母亲则信佛法,因此,陈白沙自幼就受到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陶冶,这对他日后学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陈白沙小时侯除了接受家庭的教育外,还在一个老先生处接受了儒家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青年时代的陈白沙在遭受屡次科举考试失败后,前往江西临川从吴康斋学,吴令其从事耕作及各种杂活劳作,并为之讲授了大量的儒家经典,陈白沙因此得到儒家思想渊源的系统教授和学习方法上的启迪,并受到吴康斋先生这种也耕也读也教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3﹞然而,陈白沙并没有满足于老师的教授,他回到白沙村,闭门不出近十年,体认大道,发明涵养之法,创自得学说。 三.陈白沙哲学思想的特色 1.儒、释、道三体合一 陈白沙认为学贵知疑,质疑是觉悟的开始,而只有觉悟才能够有进步,同时要涵养心性,因涵养可至知,因此强调从 “静坐中养出端倪”,并提出 “道至大”、“道通于物”和“道心合一”、“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等本体论思想。﹝4﹞学贵知疑和注重涵养,明显是出自儒家学说;而主张“静”这种观点,是源出于佛家的静坐修心之说,同时与道家最先提出的“静”相关联;提出“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等本体论思想,这些观点是和道家学说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其实是儒、释、道三体合一。﹝5﹞但是正是陈白沙的学说没有明确地指出归属问题,而是从各方面渗进自己修身多年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又是受到儒、释、道三大家学说的深远影响,在与程朱理学的比较下提出更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因而在明清两代,甚至到近代,白沙学说蒙受了许多误解,被视为“非正宗”。但是,我认为,就是这种“非正宗”才有特色,如果说白沙学说是正宗的,就意味着他的学说与宋儒理学相差无异,那么,何来明代心学或江门学派,更谈不上开创新风了。所以,它的产生与存在有其根据,那就是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有另外一个人替代了陈白沙的位置,那么这个人提出的思想观点与陈白沙的学说几乎无异。 2.白沙学说偏于道 白沙在《论前辈言锋视轩冕尘视金玉》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关于“道”的思想和主张,他就是从这篇文章的精神出发,从而建立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6﹞可见,白沙学说最受道家影响,观点最接近于道家,而对于儒家和佛家则鲜少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由于陈白沙先生强调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认为道至虚无形,不可言说,道至大无际,与物相通。可见无论是老子还是陈白沙都认为道先于天地,道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其抽象性,道的存在突破了人们的具体感觉,而存在于人们的抽象之中。﹝7﹞陈白沙在强调 “以道为本”,“道本无心”之外,他还强调要 “以自然为宗”,黄宗羲在 《明儒学案》中就提出:“先生学宗自然”,其实 “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与 “道本无心”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8﹞在 “道”的范畴中,陈白沙就表达了万物自然、天地无心的思想。他强调万物化生自然,可以说也是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老庄之道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第二,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中,最先讲 “静”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静”的论述。比如:“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 守静笃”等等。陈白沙的 “静坐”,在其哲学体系中是作为恢复心性和涵养心性的方法,讲究如何去“全虚圆不测之神”,是心理调适和感情控制的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