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智者的言说——试论金克木暮年散文的创作
中文摘要
金克木晚年散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上乘,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提
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独创的思想。但综观当今学界,金先生的作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对他晚年散文随笔系统深入研究者较少。
本文选定金克木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作为研究对象,在占有较为丰富翔实的资料的
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试图对金克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散文随笔进行系统的
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其晚年散文随笔中最重要的特点。
文章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会通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二是奇妙、丰富的言说内容,
三是与众不同的对话言说方式。这三方面在金克木的晚年散文中非常与众不同,具有较
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较为系统的梳理,对金克木在文坛上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
定与重视。
关键词:金克木, 晚年散文, 会通, 对话
中文文摘
金克木是我国八、九十年代较为多产的老生代散文随笔作家之一。可惜至今无人对
金先生的散文随笔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无出版社为他出全集。
他的文章是要把他头脑中的各种思考和想法尽量写出来,让后人接过和利用这些
ideas,发展出系统完整的大著作来。事实上,他晚年的著作,涉及人文学科的诸多领
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独创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他文章中有些内容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学界也是较新的知识。对于新知识,金先生并
不一味求新,而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和批判,是一种“旧学新知”。
另外,金克木兼通东方和西方文化,历来坚持“人类古今文化互有关联的看法。因此
在他的笔下,不管是他所推崇的孔子、《大学》,还是所批判的三寸金莲,八股文,都
能够贯通古今中外,使其在科学理性光辉的照耀具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金克木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一个“通字。在作品中,他将论及的知识与人类的有关
知识融会贯通。他自己说:“任意胡看书,古今中外通了气,看古文如看外文,中外成
为古今,愈分别,愈通连。愈求其同,愈显其异。愈判其异,愈见其同。”这种能把古
今中外的经络都打通的境界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
基于此,本人选定金克木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作为研究对象,初步设想对其八、九
十年代的散文随笔进行初步的梳理,在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从金克木与众
不同的思维方式人手,了解他在艺术创作中的运思过程和精神特征,理清他作品的言说
内容,梳理出他随笔独特的言说方式。.
第一章 文化会通:奇妙的思维方式
作为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的金克木具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传统
的线性思维方式,而代之以会通的思维方式。什么是会通?会,是融会众专,或融会众
科,以通博识。即便从事一个专门学科的研究,也追求融会众智,融会同一文化线索上
的多种文化因素,并达致一种通识。所以会通的意思就是打通。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
一种学术境界,而在金克木的散文中的“通”同时也是一种深层的文化思维方式。
在金克木的笔下,古今中外、文史哲经、旧学新知,无不得心应手,触类旁通,挥
洒自如,互换通用。他以一种学者冷静从容的姿态,敏锐地审视观照对象,深刻地剖析
自我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穿透人事物理的深深感悟,产生那些不同凡响的新鲜见解,
产生那些经过心血长期浸润的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语言。因此,在他的文章中,金克木习
惯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纵横比附、予以贯通的多元立体思
维模式。
一、打破时空界限的文化会通
金克木晚年的散文汲取了新的时代智慧,在纵横的时空坐标上梳理古今脉络,沟通
中西文化。文章大体舒展着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对传统的诗学经验、术语、文献资源和
学理构成,进行现代性的反思、阐释、转化和重构;二是对外来的诗性智慧和学术观念,
进行中国化的接纳、理解、扬弃和融合。两条思路自身各有增减,互有乘除,把古今中
外的人类智慧融于一炉而冶之。
1、在纵向上会通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
金克木常说,他的文章“看来说的都是过去……可是论到文化思想都与现在不无关
联。这正是金克木的一贯思路。
金克木在打通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时,往往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成一家之
言,这表明金克木对前贤既有继承又有新的超越,另辟蹊径,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Ill
2、在横向上会通中外文化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