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及干预课件
李沧区妇幼保健所
儿童保健科
2014.6.16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及干预
李沧区妇幼保健所
licangqu fuyou baojiansuo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一)语言、运动的发展
3岁时能够以5-6个单词的句子交谈
4岁应用较多的代词、副词等
3-4岁说歌谣、唱歌
5-6岁讲完整的故事。
15个月可用匙,2岁用杯,双脚跳
3岁单脚跳,会画圆等。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二)注意力的发展
1、被动注意强,主动注意弱
2、主动注意持续时间:3-4岁儿童10分钟,5-6岁15分钟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三)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萌芽。
2、形象与机械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
3、易将不同来源的内容与现实混为一谈。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四)思维能力发展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五)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意义
1、良好的依恋促进大脑发育
2、好的依恋是安全的情感的港湾
应激事件—依恋关系良好—降低唤醒水平,保持适宜警觉水平
应激事件—依恋关系不良—独自体验在高警觉状态:逃跑、战斗、木僵,极度恐惧不易平复,进入过低唤起状态:屈服、假死状态。
3、安全的依恋有利于探索和学习
Page **
依恋的三种类型
安全的
不安全的:回避的,矛盾的
紊乱的
Page **
发展安全性依恋需要的条件
敏感的照顾者
情感的可获得性
不要投射
预先警告
足够好的教养
Page **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六)人格的发展
在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佛洛依德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婴幼儿期占据其中的三个阶段
Page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
环境
Page **
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常用干预策略
行为功能分析(S——R——C)
强化与消退
惩罚
代币法
系统脱敏
行为技能训练与角色扮演
认知重建
Page **
18~24个月
对待幼儿的养育态度和行为要一致。给幼儿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机会,如自己吃饭、用杯子喝水。对幼儿每一次的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学习更多词汇、短语或短句,模仿简单儿歌,说出身边物品名称,鼓励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简单对话;学习区分大小,匹配形状和颜色。
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踢皮球、踮着脚尖走、跑和双脚跳,握笔模仿画线,积木叠高。
配合穿脱衣服,学习脱袜子、脱鞋;固定大小便场所,练习示意大小便。
《规范》——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Page **
24~30个月
鼓励幼儿独立完成简单的事情,如简单家务活动等,促进自信心的发展,激发参与热情。
当幼儿企图做危险的活动时,要立即制止,让幼儿懂得对与错、安全与危险。
教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部位以及一些歌谣。学习执行指令,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幼儿“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提高身体协调运动能力,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单腿站;通过串珠子、玩沙子、画圈等游戏提高精细动作水平。
Page **
心理行为发育偏异儿童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吸吮,咬指甲、厌食、遗尿)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语言障碍、抽动症、孤独症)
精神障碍
Page **
三、儿童常见的一般行为问题识别和干预
1、分离性焦虑与入园恐惧
安全依恋有助于儿童正常发现,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学前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父母)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应视为正常现象。
早期(6岁前)离别恐惧——焦虑中心——影响社会功能——分离性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与入园恐惧
病因
欲望得不到满足
遗传因素
亲子关系不良
生活事件(幼儿园性侵)
表现
怕分离
不吃不睡
害怕独处,噩梦,情绪
身体症状
治疗原则——帮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1.支持性心理治疗,找原因,解释,建议。
2.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
3.行为治疗,强化法(期望行为——鼓励——保持),学会放松,自我调节情绪。
4.药物治疗:必要时安定等可用。
Page **
2、咬指甲 学龄前,幼儿期,3岁儿童发生率17%,5岁可达25%。
病因
1)精神因素:家庭不和,母爱剥夺,老师批评,环境适应不良
2)不良生活习惯:没有定期给孩子剪指甲的习惯
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