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课件.ppt

医学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课件

谢 谢! 分离性焦虑障碍 病程及预后 首次发病于突然与父母分离以后 病程迁延 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 转学等生活常规变化时可复发 大多数预后良好 分离性焦虑障碍 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心理发育水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为主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最有效 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无任何药物具有适应证 授课提纲 概 述 儿童少年期行为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抽动障碍 刻板性运动障碍、拔毛癖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恐惧性焦虑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 恐惧性焦虑障碍 定义 持续、反复地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客观物体事物和情境产生异常恐惧情绪 竭力回避这些事物和情境 恐惧超过了患者的心理发育年龄相当的程度 使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恐惧性焦虑障碍 流行病学:国外调查 儿童患病率2%~9%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降低 恐惧性焦虑障碍 病因 遗传及素质 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正常对照组3~6倍 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 胆怯、内向等先天素质 社会心理因素 遭受动物攻击、地震灾害等创伤性事件 听恐怖故事、看恐怖书籍或影视节目 父母反复强调某些动物危险 恐惧性焦虑障碍 临床表现 极度恐惧:蜘蛛、狗;雷电、风暴;高处、隧道、电梯;血液、受伤、注射 回避行为:竭力回避恐惧的事物和情境 严重程度:回避行为干扰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 恐惧性焦虑障碍 诊断要点 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 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或为此而感到痛苦 病程持续四周以上,或反复出现 恐惧性焦虑障碍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 惊恐障碍 恐惧性焦虑障碍 病程和预后 7岁前发病 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 多数到少年期症状消失 少数患者的症状延续到成人 预后良好 恐惧性焦虑障碍 治疗 原则:心理治疗,少数合并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示范学习、阳性强化 认知治疗:纠正对恐惧事物不恰当认知 药物治疗: 没有具有适应证的药物 短暂、小剂量抗焦虑药物 授课提纲 概 述 儿童少年期行为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抽动障碍 刻板性运动障碍、拔毛癖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恐惧性焦虑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定义 患者在某些场合(如学校)拒绝讲话,但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言语交流 ICD-10归属于起病于儿童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 国外报道患病率0.3‰~20‰ 选择性缄默症 病因及病理机制 心理素质 胆小、害羞、社交焦虑、违拗 发育迟缓 言语发育迟缓、非器质性遗尿、遗粪 心理因素和教养环境:心理因素后发病 受虐待,父母攻击性行为,婚姻不合,母亲过分焦虑、对子女过度保护 选择性缄默症 临床表现 起病于3~5岁 在学校等某些场合缄默不语,或声音非常低微 在其他场合言语交流正常 可用手势、点头、微笑等躯体语言或书写来代替言语进行交流 选择性缄默症 诊断要点 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在某些需要讲话的特定社交场合缄默不语,但在其他场合语言交流正常 症状持续四周以上 选择性缄默症 鉴别诊断 儿童孤独症 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 病程与预后 5岁前隐匿起病 入学后被发现而确诊 症状通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大部分患者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后症状缓解,预后较好 少数持续到少年,极少数持续到成年 选择性缄默症 治疗 原则 心理治疗为主,结合语言训练 无任何药物具有适应证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 参考书 参考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ADHD的发病机制。 我们知道ADHD的发病其实是大脑的抑制功能不足( Barkley:ADHD的核心是行为抑制(inhibition)缺陷);尽管我们还不清楚它的确切发病机制,但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认为它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PFC等脑区的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有关。具体表现在: 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多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不足会导致大脑抑制功能不足,从而无法过滤外界的无关刺激。如果个体对于所有的外来刺激都不加选择地作出反应,就会引发多动、冲动和注意力涣散等ADHD症状。 很多ADHD的治疗药物的作用环节就是在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同样,择思达也是作用于这一过程。那到底它的机制是什么呢? The MTA 研究 shows that up to 70% of children with ADHD have one or more coexist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major depression, conduct disorder,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Tourette’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