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之二.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之二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之二 一、尿液的稀释     尿液的渗透浓度最低可至50mC3sm/(b·}i20)。尿液的稀释主要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如前所述,在髓袢升支粗段末端,小管液是低渗的。如果机体内水过多而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可使血管升压素的释放被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不能被重吸收,而小管液中的Na(:l继续被重吸收,特别是髓质部的集合管,故小管液的渗透浓度进一步降低,形成低渗尿。如饮大量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引起尿量增加,尿液稀释。如血管升压素完全缺乏或肾小管和集合管缺乏血管升压素受体时,可出现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每天可排出高达20[,的低渗尿。 二、尿液的浓缩     在失水、禁水等情况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 高,可引起尿量减少,尿液浓缩,终尿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 200mOsm/(kg·}520)。尿液浓缩也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继续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所造成的。同其他部位一样,肾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其动力来自肾髓质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外的渗透浓度梯度,换言之,水的重吸收要求小管周围组织液是高渗的。用冰点降低法测定鼠肾组织的渗透浓度,发现肾皮质部的渗透浓度与血浆是相等的,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逐渐升高,内髓部的渗透浓度为血浆渗透浓度的4倍,约1 2c10mOsm/L(图8—12)。在不同动物中的观察发现,动物肾髓质越厚,内髓部的渗透浓度也越高,尿的浓缩能力也越强。如沙鼠肾可产生20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人类肾最多能生成4~5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可见,肾髓质的渗透浓度梯度是尿浓缩的必备条件。     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重要条件。有人用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表8—1)和逆流倍增现象来解释’肾髓质高渗的形成。     由于髓袢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重吸收机制不同,髓袢的u形结构和小管液的流动方向,可通过逆流倍增(countercurrent multiplication)机制建立起从外髓部至内髓部的渗透浓度梯度。 “逆流”是指两个并列管道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逆流倍增现象可由图8—13所示的模型来解释。有并列甲、乙、丙三个管,甲管下端与乙管相连。液体由甲管流进,通过甲、乙管的连接部又折返经乙管流出,构成逆流系统。如果甲、乙管之间的膜M,能主动从乙管中将。NaCI不断泵人甲管,而M,对水又不通透,当含NaCl的水溶液在甲管中向下流动时,M,膜不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管,结果,甲管液中的NaCl浓度白上而下越来越高,至甲乙管连接的弯曲部达到最大值。当液体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时,NaCl浓度却越来越低。可见,不论是甲管还是乙管,从上而下,溶液的浓度梯度逐渐升高而形成浓度梯度,即出现逆流倍增现象。丙管中液体的渗透浓度低于乙管中的液体,而丙管与乙管之间的膜M。对水通透,当丙管中的水溶液由上向下流动时,水可通过渗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而其溶质浓度则从上至下逐渐增加。从丙管流出的液体溶质浓度要比流人时高,其最大值取决于乙管液的渗透浓度和M:膜对水通透性的大小。     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与上述逆流倍增模型很相似(图8—14)。直小血管也符合逆流系统的条件。超滤液从近端小管经髓袢降支向下流动,折返后经髓袢升支向相反方向流动,再经集合管向下流动,最后进入’肾小盏。以下详细讨论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1.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液经髓袢升支粗段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由于该段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又不通透,结果是小管液在向皮质方向流动时渗透浓度逐渐降低,而小管周围组织中由于Na~:l的堆积,渗透浓度升高,形成髓质高渗。故外髓部组织间隙液高渗是NaCl主动重吸收而形成的,但该段膜对水不通透亦是形成外髓质高渗的重要条件。呋塞米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一KL2C1一同向转运,故可降低外髓组织的高渗程度,从而降低管内、外渗透浓度梯度,使水重吸收减少,产生利尿效应。     2.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对水通透,而对NaCl和尿素相对不通透。由于髓质从外髓部向内髓部的渗透浓度梯度,降支中的水不断进入组织间隙,使小管液从上至下形成一逐渐升高的浓度梯度,至髓袢折返处,渗透浓度达到峰值。     3.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对水不通透,而对NaCl能通透,对尿素为中等度通透。当小管液从内髓部向皮质方向流动时,NaCl不断向组织间液扩散,其结果是小管液的NaCl浓度越来越低,小管外组织间液NaCl浓度升高。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使等渗的近端小管液流入远端小管时变为低渗,而髓质中则形成高渗。     4.髓质集合管从。肾小球滤过的尿素除在近端小管被吸收外,髓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