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手记》之四——认识北京(2009-01-27 113324).doc

《北京手记》之四——认识北京(2009-01-27 113324).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手记》之四——认识北京(2009-01-27 113324)

《北京手记》之四——认识北京(2009-01-27 11:33:24) 冬日的北京胡同 1970年代正式参加工作之后,因为做外贸产品的设计,我经常有机会出差到北京。去故宫看文物是去北京的必修课,因为做出口工艺品,有证明在手,可以去饱看收藏,细画速写,为设计做参考。那个时候照相机是稀罕的东西,记录文物形式和图样,只能靠速写。舅舅那时候被国家文物局从涿县的“五七干校”借调去故宫武英殿,做出国文物展览的复制品,因此也跟他去看了当时属于顶级珍贵的不少出口文物。自然也去看全国美展。“文革”以前我还是个学生,没有机会专门来北京看全国美展,而70年代我是个正经八百的美术设计员了,看美展可是业务要求,真是个多愉快的工作! 北京在“文革”中变化很大。文革一开始就在拆城墙,建造战备用的地铁。城墙太巨大,因此动用了推土机来拆,全部是工程兵施工。那城墙体量的巨大,城砖的结实,在被拆的时候特别有感觉。我从大雅宝胡同去日坛,原来是有城墙隔开的,“文革”时候这段城墙拆了之后,留下一个巨大的坑,推着自行车走坑上临时搭的木板道,好艰难,一下雨便是满脚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趔趄。就那么几年,老北京就开始消失,眼看着凋零下去了。尼克松访华、中国重回联合国之后,建交的国家多了,因此使馆区扩大了,继而在农展馆那里建造了新的使馆区,也就是现在的三里屯那边。美国早期在华办事机构叫做“联络处”,老乔治.布什做过主任。有一天我从南小街出来到长安街,看见一群自行车在面前悠悠西去,中间是布什,在报纸上看过他的照片,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凤毛麟角,因此很容易记住几个外国人的样子。他车骑得悠哉悠哉的,周边围了一圈人跟着骑,美国的保镖和中国的警卫。北京那个时候虽然有打人抄家,有大破大立的毁坏文物,但是治安很好,绝无什么行刺之类的事情,连盗窃都极少听说。因此这个美国准大使也就可以在长安街上一路轻松的西行,路人看看,也绝无人敢骑车跟随,否则说你是“阶级敌人”,可以立马抓起来的。而我就站在路边看布什骑自行车,当时断没想到此人后来居然当上了美国总统。 我曾经有过记日记的习惯,因为在一个工艺美术工厂做设计,每天伏案时间很长,除了画画设计之外,可以做很多文字的事情。读书学习,写日记就成了一个习惯。这习惯到1977年后,因为我重新去上大学、读研究生而中断,以后也就再没有写过日记了。写日记最集中的时间好像是1974-1977年间,两个日记本都写满,现在还留下一本,我看看里面的内容,关于北京那段时间的有不少的记录。 1975年11月22日记录:“北京建国门正在建造立交桥,尘土满天,建外已经建成的外国人公寓林立,城墙已经彻底拆得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是日亨利.基辛格在京,毛泽东接见他和夫人”; 11月23日,“一早去故宫看藏画。故宫绘画馆一年就11月开一次,叫做“晾画”,因此观众如堵。秋高气爽,在馆内边看边做记录,和1973年11月展出的内容比较,有所调整,所见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唐人《宫苑图》、董源的《潇湘图》、李公麟的《临韦偃放牧图》、郭熙的《巢石平远图》、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找伯啸的《万松金阙图》等等都是上次没有看到过的。总的印象是元代藏品这次变化不大,其他朝代的作品有所更换。 “晚饭在新侨饭店吃西餐,火腿沙拉、红菜汤、面包而已,简简单单,红菜头几片、火腿、香芹、黄瓜,沙拉油调得好,因此感觉沙拉好像比上海做得还好。” 这顿西餐吃了多少钱呢?当天没有具体记录。不过两天后我请一位朋友去同一个地方吃西餐,倒是记录下来了:两个人,一个主菜,汤和沙拉,共花了3元9毛钱,我工资的十分之一。 那一次去主要是在白堆子的轻工业部的工艺美术公司办事,看资料,因此有不少的工作记录。去了两次北新桥一个四合院看原来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张铁铉先生,也看了已经卧床不起的冯雪峰先生。又在29号去了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的鲁迅故居参观,这几个人其实在五四时期都有关系,对我来说,北京的历史是立体的,这是在其他城市找不到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 那段时间我开始去琉璃厂,我不敢说是去“淘书”,因为我根本没有钱买,就是去荣宝斋看画,去中国书店看旧书,“立看”,中午找个回民食堂买个火烧,大碗茶将就,也高兴,长了许多见识。因为自己出入故宫看古董、古画,在琉璃厂看旧书旧画,有个对比基础,知道怎么看了。除了旧时候造假的书画,当时没有造假之说,荣宝斋因而可以说是满目琳琅,全部真迹。1973年以后,外国人来得多一点点,也就有人来买书画,买的都是真东西。那时候东西实在不贵,齐白石、徐悲鸿的原作,也就几千块,更近一些的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的画大约几百上千元一张,但在我这个当时工资才32块的青年来说,感觉好像就是现在看见上千万的画一样:天价了,唯有看的份。不过大家必须记得:那个时候的“荣宝斋”之类的店,是不给中国人进去的,门口都有牌子“for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