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珠镶嵌在山巅
镶嵌在山巅的哈尼寨
---勐海县上曼来哈尼族农耕文化调查手记
张雍德
如果把云南省地图比作一只向东引吭的雄鸡,向南伸入缅甸和老挝的勐腊县是雄鸡的“支点”,则勐海县刚好是支点上向西略微突出的“鸡脚拐子”。这个“鸡脚拐子”,紧邻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其最近处距第四特区首府勐拉仅几公里。
“鸡脚拐子”境内的溪涧河流,几乎全部东向注入澜沧江,为澜沧江增加了不多不少的水量。这些溪涧在山间清澈,出山入河后逐渐浑浊。之所以在溪清澈,是因为森林植被的缘故;之所以入河逐渐浑浊,同样是森林植被的缘故。
勐海县5千5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30多万各族群众生息繁衍的重任。森林与人类共存,且后者以前者的存在作为延续发展的前提,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因此,生活在中国仅存的这片热带雨林中的各族群众,与自身生存环境相互动。
迁徏的山间民族和定居的山间民族
勐海县境中部,是有名的面积达23万亩的勐遮大坝子。坝子西端的尽头,突兀地横亘起一道圈椅形的面东山脉,阻断了坝子向西延伸的脚步。山脚下有一处名叫曼来的傣族寨子,行政上属勐遮乡;被曼来寨称为“广景来”的高山之巅,也有一个名曼来的哈尼族寨子,行政上属巴达乡。两个曼来寨虽仅距8公里的盘山公路,但海拔却由1239米陡然上升到1734米。因历史上两寨有着相对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同时为了将两个同名寨子分开,人们便习称前者为上曼来,称后者下曼来。
上曼来210户哈尼族居民分为老寨和新寨两个村民小组。老寨建于V字形切割沟南岸,房屋沿沟底一小块台地和后坡面分布,座落在台地的部份处于寨子的中心位置,也构成老寨的主体部分。新寨紧连老寨,建于切割沟南岸和北岸汇合处的沟头。两寨连成一体,共同构成巴达乡最大的哈尼族自然村落。
寨中居民自称“雅尼雅”,有时也自称“阿卡”。当地人解释说“雅”是“人”,“尼”是“兄弟”,“雅尼雅”表示“一群兄弟”的意思。至于“阿卡”,则是过去傣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后者相沿成习也将之引为自称。寨中哈尼族用汉语表述时,自称“爱尼族(人)”,一般著述多称他们为哈尼族“爱尼人”或“雅尼人”支系。
上曼来并非爱尼人世居之地。当地人自称先祖原居昆明,后逐渐南迁渡过澜沧江,进入今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可以明确追溯的历史迁徙时段在19世纪末。当时,一支同宗共祖的爱尼人由今思茅地区勐连县境迁出,先建寨于“河普而墨”,因人丁不旺六畜不衍而转徙“帕布得河”。在帕布得河居住一段时间后,又以同样原因于1893年迁至上曼来建寨定居。至1929年,上曼来人口拥挤,部分人家迁出,在距老寨约1千米的“河塔”另行建寨。由于人畜非正常死亡现象突然增多,这部份人又回迁老寨之侧的沟头居住,逐渐繁衍成今天的新寨。因此,老寨是爱尼人迁入上曼来后最早建寨之处,而新寨则是由老寨分出的“子孙寨”。
上曼来爱尼人的迁徙历史尤其是1893年后的建寨史虽然是口碑资料,但应是可信的。传说中的河普而墨及帕布得河实有其地,均距上曼来数千米之遥,现仍有遗址可寻。 2002年春节期间,应祖居地孟连县城郊的爱尼人之邀,老寨居民29人赴孟连“认亲”,彼此互连家谱,共叙先祖业绩。
上曼来距下曼来仅8千米,海拔却高出495米。位于山巅,与坝子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别较大。爱尼人为何居于山巅而未入坝子?当地人对此有两种解释。
前一种解释说,爱尼人迁入时,空旷平坦的坝子早已住满傣族,包括现上曼来的一带山巅莽林也属下曼来傣族领主所有。下曼来傣族当时需一种盛水用的小陶罐,以满足佛寺赕佛时举行滴水仪式之需。爱尼人掌握制陶技术,便留下来替傣族领主制作此种陶罐,以此作为栖身上曼来的交换条件。从此爱尼人便定居山巅,披荆斩棘开垦旱地为生,并每年向傣族领主进奉瓜果和交纳一定的半开银元。直至今日,每逢傣年之际,上曼来爱尼人还有给下曼来送去黄瓜和面瓜赕佛的习惯。不过,此种贺礼至今仅具有了兄弟村寨之间互致敬意的含义。
后一种解释说,爱尼人、汉族、傣族远古时候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老大爱尼人身强力壮且具谦让精神,老二汉族体质一般但脑子灵活,老三傣族体质较弱。大家商量后决定照顾老三住在坝子便于生产,老二不限何处居住,老大自荐生活在条件最差的高山。从此形成傣族住坝子、爱尼人住高山、汉族不定居处的格局。
哈尼族历史上是相对定居的民族,无特殊原因不会迁徙。但因人口繁衍、战争、疾病流行等情况而危及正常生活时,便会小范围流动或举寨它适。一旦迁徏,选择寨址很重要。新寨址通常选在林木蓊郁的山腰或山巅相对平缓的谷沟处,一经确定,要由寨中头人兼祭司“追玛”主持“破蛋”。所谓破蛋,是在选中的寨址处扔一鸡蛋,在破碎处栽一树桩确立寨心,并念经诵咒,用铁砂粗糠抛撒四周,圈定寨子范围。经此仪式后方可着手建盖新房。住房修建完毕,再由追玛择吉日竖立寨门。只有竖好寨门,才标志着新寨的落成。追玛家的房屋通常建于寨子中心部位,老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