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事业管理的“失范”——大众文化“三俗”化及其校园文化发展
文化事业管理的“失范”——大众文化校园发展摘要: 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在这种充分满足人们欲望的平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主流思想以及人们的行为都发生着剧烈的改变,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本文着重探讨在大众文化校园发展。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近年来,大众文化以其不可遏制的冲击力进入到了学校校园。而在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起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最容易成为目前大众文化的受众,亦最容易在此起彼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随波逐流的“羊群效应”。大众文化的定位大众文化也可称之为流行文化,它是一个时代人们精神需求与心态的最直接的体现。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充斥于社会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由于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已呈席卷天下之势,也冲击着校园的主流文化。一、 追求平等,抛弃权威性。
二、 迎合读者低层口味,弱化指导性
“三俗”文化的社会根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慢速发展的错位。高等教育质量的部分下降。媒体“受众为王”的观念。三、 形式由整变散,缺乏整体性
四、 媒体与读者共同的心理不足,缺乏积极性
六、根除文化的对策经济发展应该正面作用于文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应更加“精细化”。改变媒体的受众观。放松控制,让文化产品降临中国大地建立中国电视生态文化批评体系[1] 新华网.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2] 汉语大词典简编[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3] 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黄小伟:我要反三俗经济观察网[5]杨恒均:与文化部长商榷如何“反三俗”
[] 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王岳川著《中国文化身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张皓《全球化语境中的生态批评》。 [] 可参陈敏豪著《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1995,[11]徐恒醇著《生态美学》2000,[12]鲁枢元著《生态文艺学》2000,[13]李文波著《大地诗学:生态文学研究绪论》2000,[14]余谋昌著《生态哲学》2000,[15]雷毅著《生态伦理学》2000,[16]李自然著《生态文化与人》2002。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为此有人发出疑问:没有大众文化的过去,人类是什么样子。可见大众文化对社会思想、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之大。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众文化就以锐不可挡之势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领域。青年人尤其特征显著,穿上宽大、不分性别的衣服,用奶瓶喝饮料,以男孩、女孩互相称呼,哼唱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大学作为青年人的聚集地,所受影响更为明显。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得益于媒体支持,两者共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大学中校园媒体也率先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冲击,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一、 追求平等,抛弃权威性。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审美追求、文化趣味都不尽相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大众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最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文化趣味,它与权威性对立,以无差别、无区别、无对立、无界限、无悬殊为根本。校园媒体的记者、编辑从日常生活中接收了这种文化,且不自觉地把平民性的观念带入新闻业务中。例如,很多办报的同学认为直属学校的校报、团报的机关报性质是箍在头上的“紧箍咒”,丧失了办报自由,忽略由机关报性质而树立起的权威性。自认为无法做到贴近大学生生活,宁可把精力放在其他自由度较大的版面上。为了应付审批,有些头版编辑在自己的版面中塞满报道学校会议、活动的动态消息,敷衍了事。编辑如此心态,记者更没有积极性,采访过程中总带有“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形式”的主观色彩,往往是耐着性子,硬着头皮呆在会议现场,记录些与会领导姓名,讲话内容之类,回来后再按固定模式“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会议召开”、“某领导说……”、“据悉……”编写发稿。这类缺乏可读性和新闻价值的新闻,行文呆板、冗长、公式化,造成作为受众的大学生读者直接跳过头版的局面,丧失了版面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失去了重要的舆论阵地,削弱具有机关报性质的校园刊物发挥学生、学校间桥梁作用的能力。报纸不好看,提炼不出对两方都有价值的新闻,地位自然降低。
二、 迎合读者低层口味,弱化指导性
注重的是受众的舆论影响力,这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校园媒体延续了这种功能,其作用在于加强校方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互相了解发展动态,关注指导大学生生活、学习,防止自杀、心理障碍、厌学等情况的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