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和逻辑创新.docVIP

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和逻辑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和逻辑创新

《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与逻辑创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新颁布和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通过对其基本理论逻辑的梳理、对新《通则》几大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新、旧《通则》的比较,以加深对《通则》的理解。      一、引言      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旧《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则”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与会计领域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之后的十几年里,以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为基调,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我国的商法体系也在不断修订之中得以完善成熟,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公司法》(2005)、《证券法》(2005)、《所得税法》(2006)等;与此同时,具有标志性的财务、会计、审计法规体系出台实施。其中,以《企业会计准则》(2006)《企业财务通则》(2006)(以下简称“新《通则》”)、《审计准则》最为令人瞩目。   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企业财务通则》的逻辑,涉及以下议题:第一,《通则》的理论依据及其逻辑体系是什么?第二,分析《通则》融入了当今世界哪些主流的财务管理意识;第三,对新旧《通则》进行分析比较。      二、新《通则》的理论依据及体现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通则》,是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应执行的一部财经法规。它的出台,适应了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明晰产权、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包括:制定财务战略,并从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和信息管理等各方面,回归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通过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控制财务风险,从而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可见,它的实施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中国企业产权制度沿革下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1)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2)国家以大股东身份,有权行使其剩余控制权,包括公司财务战略在内的重大决策事项具有审批和审议权等;(3)更重要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有权以出资者身份对其进行增资、并要求其分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要求)。国有及国有控制企业的存在,是新《通则》颁布实施的核心依据。   从理论角度,财政部所颁布的新《通则》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人们已经对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有了深刻的了解,主要体现在:(1)明确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价值增值应成为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财务管理体系应体现“财务”的特性,即以财务或价值的标准来讨论与分析公司管理中的融资、投资、分配、日常运营及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事项、管理内涵;(3)财务管理要体现组织的“管理”属性,即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公司治理为背景框架,以流程梳理和内部控制程序为依托等。   但是,由于中国企业特有的制度背景,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来没有削弱过。突出表现在:(1)政府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者;(2)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充当着公共行政管理的职能,参与并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成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管制者;(3)有时,政府会直接参与企业各项财务管理的决策,如投融资审批、政府补贴等,并对企业日常财务规范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企业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和折旧制度等。1992年的《企业财务通则》,无时无处不反映出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这些角色。笔者认为,当时,在我国商法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确实需要一部规范其财务行为的规则体系,以便正常开展各项财务活动,如资产负债的定义、收入确认、费用开支标准等,这是其一;其二,在没有理清政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之前,在我国商法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之前,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还必须从政府行为、企业规范角度来行使其对所有企业(而不单单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制度规范权。然而,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作为一个法人,有其自身的管理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受托的经理人阶层;同时,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也不再成为所有企业的“股东”;更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要求其企业中的角色由原来的“两职合一”,转化为两职的分离——即要明确出资者与行政管理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对企业的管理有着两种不同的体系、思想与方法。看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