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果类害虫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蛀果类害虫五

蛀果类害虫 大田作物:小麦吸浆虫、棉铃虫、棉红铃虫、桃蛀螟、大豆食心虫 蔬菜:豆野螟 、豆荚螟、烟青虫、棉铃虫 果树: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桃蛀螟、柿蒂虫、核桃举肢蛾、栗实蛾、梨实蜂、 李实蜂、杏仁蜂、梨虎、杏虎; 小麦吸浆虫 属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 红吸浆虫的发生区主要在黄淮海流域。黄吸浆虫的主发区一般在高山地区和高山地带,如青、甘等高山区。 寄主:小麦、大麦、青棵、燕麦、黑麦、雀麦等。 为害特点:均以幼虫吸食麦粒浆液,出现瘪粒,严重时造成绝收,是毁灭性害虫。 麦红吸浆虫1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 越冬吸浆虫“破茧活动,上升土表,化蛹羽化”的时间 土温上升到8.7~10.9℃(小麦拔节时),幼虫开始破茧上升; 土温上升到12℃以上(小麦开始孕穗),幼虫上升到土表化蛹; 土温达15℃以上(小麦开始露脸抽穗),蛹开始羽化为成虫。 土温达到20℃时(小麦进入抽穗盛期),吸浆虫进入成虫盛发期。 成虫习性: 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 等处) 成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 小麦吸浆虫严重危害的原因:隔年羽化、多年休眠,个体小,危害隐蔽,地面活动时间短,防治困难 在黄淮中下游非灌区,4月下旬的降雨量是当年吸浆虫发生的关键: 4月上旬降水量在20毫米以上,吸浆虫发生适时而量大。由于吸浆虫对水湿的严格要求,其发生的环境多是阴湿的地带。 调查方法—幼虫调查 淘土查虫:一般在秋播整地前或小麦拔节期进行 剥麦穗查幼虫:自小麦扬花后10天至幼虫脱出麦穗以前 调查方法——成虫调查 网捕调查:在小麦抽穗初期进行,每天下午6-8点 吸浆虫综合防治 1.是大力选育和推广抗虫丰产优质品种 期施药防治 2.是在加强监测和掌握有利防治时期的基础上,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治吸浆虫化蛹始盛期、成虫羽化盛 药剂防治: 推行“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防治策略 当前药剂防治幼虫都不理想,以蛹盛期(小麦孕穗期)施药防治为最好,可以直接杀死蛹和上升到土表的幼虫, 也能抑制成虫。 以粉剂或乳剂制成毒土(或毒沙)撒施,施药方便。 施用方法:均匀撒入麦田。一般施用毒土或直接喷粉后,需用竹竿或绳将麦叶上药粉抖落地面。 小麦抽穗开花期防治成虫 小麦抽穗时成虫羽化或飞到穗上产卵,结合防治麦蚜,喷撤甲敌粉或乙敌粉,必要时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 水源不方便的地区或坡地,667m2用80%敌敌畏乳油100ml,对水1—2kg,喷拌在20kg细土上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也有较好防效。 小麦吸浆虫成虫惧怕强光、高温和大风,早晨和傍晚活动最盛,建议打药时选择无风天气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效果更好。 桃小食心虫 桃蛀果蛾,鳞翅目蛀果蛾科 寄主:苹果、梨、海棠、花红、槟子、榅桲、木瓜和枣、桃、李、杏、山楂以及酸枣等。 为害特点: 猴头果、“豆沙馅 多深入果心,食害种籽。 入果:入果孔在果实胴部或底部,针眼大小,流出果胶“淌眼泪”(白色蜡质片(小黑点(表现“青疔”症状,蛀果孔周围略凹陷,绿色疤痕; 果实膨大期:其在皮下潜食(随果是生长果面上出现凹陷的潜痕(“猴头果”; 果实近成熟期:随虫龄增大,食量大增,果内窜食,虫道内充满虫粪(“豆沙馅”。在枣果被害后尤为明显。 脱果:脱果孔(圆形,绿豆粒大小,入土化蛹。 世代:北方1年1-2代 ,河北多1年2代 越冬虫态及场所:以老熟幼虫结扁圆形丝茧在土层中越冬。 6月下~7月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 8月中~9月上第2代幼虫危害高峰 越冬幼虫出土高峰期是地面防治适期 幼虫孵化始盛期是树上防治适期 主要习性:越冬茧主要分布在树干1米范围内,入土深度在3~6 cm。 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不强。对灯光和糖醋液无趋性。成虫大部分卵产在萼洼和梗洼处。在枣树上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基部和果实梗凹处。 初孵幼虫在果面上爬行选择适当部位咬破果皮,但不吞食果皮,故胃毒剂防治无效。幼虫老熟时呈桃红色,咬一个脱果孔脱果落地。 越冬幼虫出土期测报:盖瓦片法、埋茧法(笼罩法) 成虫测报 :性诱剂诱测法 田间调查卵果率 在北方果区,一般7月25日之前脱果的,全部不滞育。 在苹果上,以金帅受害最重,其次是红元帅。国光和祝光比较轻。 防治方法: 结合预测预报工作,抓住越冬幼虫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