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台民俗表演文化的开发
闽台民俗表演文化的开发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纽带,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的事实,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
台湾文化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台湾为文化主体范畴逐渐确立,同时兼具最早的南岛文化,因地缘关系影响的汉族文化,地理大发现后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地特的特色。台湾文化是混合儒家汉族、日本、欧洲、美国等文化,本地和台湾原住民形成的文化,具有传统与现在的面向。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还包括寺庙与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原住民文化,南岛语族文化,汉族文化,客家文化,节庆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其他民族该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台民间民俗文化当下两岸关系的支柱性内容之一一直是台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源源不断,即使是在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断绝过
一、闽台民俗表演文化交流的现状
1、厦门与台湾的表演文化
新世纪以来,闽台两岸的旅游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民俗文化尤其突出,闽台的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蕴涵着丰富而生动的民俗文化,较早把握了这一优势,以各式各样的民 俗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在两岸受到热烈欢迎。2002年至2007年每年4月台湾和金门民众及官方领导人到海沧慈济宫、同安北辰山参加民俗文化活动交流。从2004年起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元宵民俗美食文化节”,内容包括大型灯展、大型综艺晚会象棋擂台赛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闽南舞蹈、花灯评比、木偶戏、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腰鼓展演、贡球表演、猜灯谜等,同时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在两岸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007年4月持续6天的海峡两岸(思明)民俗文化节在厦门举办,来自台湾原生态的歌舞和服饰在我市展示,引起不小的轰动。
以“乡土、乡音、乡戏乡情”为主题的闽台戏曲大观园,将在吕塘戏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恢复展现活跃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的各个戏曲剧种,修建闽台各具特色的戏园、古戏台、偶戏台、南音馆、堂会等,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演绎闽台民间戏曲的神韵和人文历史。翔安应以“闽台戏曲大观园”为重点项目, 规划其成为一个主打闽台戏曲牌的旅游景点,利用其宽阔的场地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组织闽台南音社、闽台歌仔戏剧团到大观园进行定期演出,形成 文化品牌。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每年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举行“闽南民间艺术嘉年华”。
泉州元宵海丝文化节上,泉台两地民间艺术家,以高超的技艺,为观众展示了既同根同源又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如果说到台湾和泉州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就不得不先说台湾的“南管戏”。台湾文献记载最早流行的剧种为小梨园,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渡海来台之浙籍人士郁永河,于其《裨海纪游》中的《竹枝词》记载:“肩披鬓发耳垂眩粉面红唇似女郎,妈祖宫前锣鼓闹,侏离唱出下南腔。”乾隆年间吴国翰《东宁竹枝词》则有“第一时行七子班”之描述。由此可知,清朝初年,台湾南管戏曲活动已相当盛行。
现在,这些发源于闽南,流传于台湾的“南管”戏,在台湾高等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形式列为课程。
“拍胸舞”是一种具有原始形态的民间土风舞,展示了闽南男子豪放拼搏、诙谐乐观的个性。在台湾,同样有拍胸舞,当地的名称是“打七响艺阵”。
近年来,泉州地区的“拍胸舞”加强和台湾的文化交流。1996年元宵佳节,曾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泉州亭店侨乡农民和鲤城三幼教组成的泉州鲤城拍胸舞团,应邀赴台湾参加第一届中华民艺华会。来自印尼、泰国、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各县市三十几个民间艺术团1000多人聚集高雄、屏东,先后参加了盛大的民艺踩街、广场表演、艺术研讨等活动。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广泛流行于台湾各个地区。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源于大陆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歌仔戏和芗剧相互传承,促进发展的关系,有力地证明两地文化上的同根同源。南湾的歌仔戏最早源于流传于闽南地区的锦歌。锦歌的形式比较简单,但传入台湾后,当地人加入了声部、对白、格律等戏曲因素,演化为一种戏剧形式。而在同期大陆闽南地区的锦歌确没有太大的发展。后来,两岸交流中,台湾的歌仔戏重新传回闽南,在闽南很多地区形成“芗剧”的形式。
(1)充分相信群众,善用民间力量:是由千百万的共同创造、共同传承, 想要充分利用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