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工程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课件
2.3维生素C的发酵法生产 维生素C,又名L-抗坏血酸,为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并作为许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金属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胶原蛋白的羟基化、肉碱生物合成、多巴胺羟基化等多种代谢活动。同时维生素C还是一种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和烷过氧基(ROO·)等,这些自由基被认为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维生素C广泛用于食品、功能性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目前世界总产量每年近80000t,总值超过6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 2.3.1莱氏法工艺 一直为生产维生素C的普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 D-葡萄糖 H2/Ni D-山梨醇弱氧化醋酸杆菌L-山梨糖丙酮/H2SO4双丙酮-L-山梨糖高锰酸钾双丙酮-L-古洛酸 水解 2-酮基-L-古洛酸 内酯化、烯醇化 L-抗坏血酸 2.3.2两次发酵工艺 由于莱氏工艺路线繁杂冗长,辅助原料消耗量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重点集中于微生物发酵,希望能将D-山梨醇或L-山梨糖直接转化为2-酮基-L-古洛酸。我国从1969年开始在微生物发酵-化学合成法的基础上进行维生素C的两次发酵工艺的研究,在1974年取得很大成功,筛选得到以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为主要产酸菌,以条纹假单胞菌为伴生菌的自然共生菌丝,两者共生发酵时,能L-山梨糖直接转化为2-酮基-L-古洛酸, 省去了莱氏法中的丙酮保护步骤,避免了丙酮、酸、碱或苯等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其工艺简单,可节省大量化工原料,安全卫生,三废和污染较小,已为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 2.3.3生产菌种 将D-山梨醇转化为L-山梨糖的微生物除弱氧化醋酸杆菌,还可用生黑醋酸杆菌。将L-山梨糖转化为2-酮基-L-古洛酸所用的主要产酸菌是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除与条纹假单胞菌共生发酵外,还可与荧光假单胞菌、双黄假单胞杆菌和绿叶假单胞菌等共生发酵。 2.3.4发酵工艺 生产时可直接用葡萄糖或淀粉水解液为原料,经还原葡萄糖成山梨醇。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催化剂,离子交换除去离子杂质,活性炭脱色,浓缩得到符合要求的山梨醇溶液、将山梨醇溶液泵入内循环气升式发酵罐中。加水调节山梨醇含量至10%~35%,通常在发酵初期浓度较低,待菌体繁殖至对数期再提高含量。接种弱氧化醋酸杆菌进行发酵,调pH6.2~6.8,温度28~30℃,罐内压力0.02~0.1MPa,通气量0.6~1vvm,罐内装填率70%~80%。 经14~30h发酵结束,山梨醇得率可达96.5%,培养基组成(略)。第一次发酵结束后,将发酵醪升温至80℃保持10min灭菌,补充所需原辅料,调pH6.7~7.0,接种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条纹假单胞菌,在30℃温度下进行共生发酵。为保证产酸的正常进行应定期补充碱维持pH7.0。经20~36h,将山梨糖耗尽,发酵达到终点。 发酵结束后,过滤或离心除去菌体蛋白,发酵液经静置、澄清、离子交换、浓缩、干燥后可得2-酮基-L-古洛糖酸晶体,再经后续的化学合成阶段得到终产品维生素C,总得率为44.5%~46.7%。共生发酵种子和发酵罐培养基(略) 2..3.5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研究进展 ⑴ 2-酮基-L-古洛糖酸转化率的提高 L-山梨糖生物氧化成2-酮基-L-古洛糖酸是由细胞膜界面或细胞内的山梨糖酮脱氢酶所催化,生成L-山梨糖酮中间体,进入细胞质,然后经胞内脱氢酶进一步作用,在细胞质山梨糖酮还原酶和山梨糖还原酶作用下生成木酮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生成6-磷酸葡萄糖,进入糖醛酸途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葡萄糖醛酸),再经糖醛酸还原酶催化, 以NADPH为氢供体还原成L-古洛糖酸,然后由内酯酶催化脱水形成L-古洛糖酸内酯,最后由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氧化成抗坏血酸。灵长目动物和人因为缺乏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故不能合成抗坏血酸,而大多数动植物都具有这一途径。在这一途径中, UDP-葡萄糖醛酸在差向异构酶催化下,C5上的基团差向异构,生成UDP-艾杜糖醛酸。 国外有研究将李氏醋杆菌细胞膜界面上的山梨糖酮脱氢酶基因,在含细胞质山梨糖酮脱氢酶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表达,使L-山梨糖氧化为2-酮基-L-古洛糖酸的转化率提高35%。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UDP-艾杜糖醛酸的生成,导致2-酮基-L-古洛糖酸的产量下降。通过化学诱变,可使UDP-艾杜糖醛酸的合成数量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2-酮基-L-古洛糖酸的得率。另外,也有人提出通过2,5–二酮基–D–葡萄糖酸途径,来合成2-酮基-L-古洛糖酸。 先由欧文氏菌突变株将D-葡萄糖转化为2,5–二酮基–D–葡萄糖酸,然后将整个培养基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以降低细胞活力,再加入葡萄糖,最后经棒状杆菌变异菌株作用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