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一词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 、腹痛。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病因可能有: 一、感染因素 二、遗传因素 三、免疫因素 四、精神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食物抗原 非特异性促发因素 ※ 肠道炎症病变常发生在细菌密度高的部位 ※ 产生多肽化学趋化物质(如FMLP、LPS和PG-PS),能刺激上行调节的炎症介质释放 ※ 某些细菌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分子结构相 似,对易感者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 实验动物在无菌条件下不能诱发肠炎,提示细菌及其产物在IBD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遗传因素 发病率在种族、血缘亲属间有明显差异 ※ 家族发病率高,29.4%~34%有家族史 ※ 单卵双胎同胞发病率高于双卵双胎同胞 ※ 一级亲属发病率高 ※ 种族差异:白种人发病率>黑种人; ※ 常伴某些己知遗传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银屑病等) ※ 遗传基因不同:CUC与HLA-DR2相关联,Crohn氏病与HLA-DQB1相关联 三、免疫因素 促发因素 易感者,激发肠粘膜亢进的免疫炎症反应。 ※ 抗自身抗体 ※ T淋巴细胞异常改变 ※ 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异常改变 ※ 免疫球蛋白异常改变 ※ 补体系统异常改变 ※ 粘附分子异常改变 ※ 细胞因子异常改变 ※ 免疫方法复制成功UC动物模型 免疫调节紊乱—传统观点 CD4+T细胞/CD8+T细胞功能紊乱 CD4+T是辅助细胞诱导亚群,能与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Ⅱ(MHC Ⅱ或HLA Ⅱ)类分子结合;CD8+T细胞是抑制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亚群,能与MHC Ⅰ或HLA Ⅰ类分子结合,二者平衡失调可造成结肠组织免疫损伤。 免疫调节紊乱—最新认识 调节性T细胞/致病性T细胞(Tr/Tp)平衡紊乱 传统理论把CD4+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最新观点把CD4+T细胞分为调节性T细胞(Tr细胞)和致病性T细胞(Tp细胞)。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某些原因,机体既不能将抗原特异性T细胞剔除,又不能产生足够的Tr细胞来限制Tp细胞,使机体或肠道接触很微量的特异性抗原刺激也能触发强烈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免疫反应而造成肠道局部组织损伤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前列腺素、白三烯、组织胺、缓激肽、干扰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介素1及神经肽等炎性介质的参与有关,它们有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有的为向化物质,有的调节免疫反应,目前所有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作用有关 前列腺素(PG) 是由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途径产生,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时,结肠粘膜组织和肠分泌物中的PG含量明显增加,它可抑制Na+、K+-ATP酶,阻止钠离子重吸收而引起腹泻。 白三烯(LI) 在炎症反应中为介质中最强者,它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合酶途径产生,其主要产物为LTB4,有向化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诱导中性白细胞聚集及脱颗粒作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结肠粘膜LTB4含量可50倍于正常粘膜,LTC4等合成也有增加。白三烯并不启动炎症反应,但它参与吸引血循环中的中性白细胞进入肠粘膜,使炎症加重。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是内源性磷脂,由炎细胞与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它刺激血小板及中性白细胞聚集、向化及脱粒,制造介质,还诱导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的释放,在肠道内可引起缺血性肠坏死。 白介素-1 是巨噬细胞受激活所产生的单核因子,曾称之为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它有多种生物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粘膜合成IL-1明显增多,它可使局部炎细胞释放PG和PAF,参与结肠炎性反应。 神经肽类 P物质和神经调节素K物质为速激肽中帮助调节炎症及免疫反应的物质。P物质还有扩血管作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结肠段的各层最近发现其小动脉、小静脉、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均表达高水平的 P物质受体结合点。正常肠段肠粘膜只有较大的浆膜动脉有少许这种受体结合点,而溃结中炎症结肠粘膜P物质浓度高出正常2倍,提示P物质可能参与溃结的发病机制。 四、精神因素 本病因紧张、劳累而诱发发作,患者常有精神抑郁和焦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