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儿急性腹泻规范化诊治技术.ppt

小儿急性腹泻规范化诊治技术.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急性腹泻规范化诊治技术

小儿急性腹泻的规范化诊治技术 邱县梁二庄中心卫生院 王剑 一、概念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是有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在未明确病因前,统称为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82年, 石家庄会议把腹泻病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 在儿科临床 腹泻的定义是: 每一不同个体较之平日习惯相对而言 (一)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 (二)临床分类 1、感染性腹泻: 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病、 症状性腹泻病、过敏性腹泻病等。 二、流行病学 小儿腹泻病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死因在我国居第二位。1986年对广东等七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及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小儿急性腹泻年发病率为201.46%,平均年发病次数为2.01±0.03次/人,平均死亡率为0.51‰。1988年21省入户调查发现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为每年0.86-3.9次/人 ,平均为每年2.5次/人。 5岁以下儿童发病:13亿例次 /年 儿童死亡率高 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发生于6、7、8月,为夏季腹泻,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一高峰期发生于10、11、12月,为秋季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其危险因素是:①1岁以内婴儿;②小儿照看人卫生差;③小儿饭前不用肥皂洗手;④既往经常患腹泻病;⑤饮用水不洁;⑥禽畜放养。 三、病因学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①感染性:多见,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②非感染性:包括饮食性、过敏性、先天酶缺陷及气侯等因素引起的腹泻。 (一)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 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 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婴幼儿水分代谢旺盛,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差 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 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 M、l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 3、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 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二)感 染 因 素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急性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有: 轮状病毒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志贺菌属 空肠弯曲菌 1)病毒感染:80%婴幼儿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20世纪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 状病毒(otavirus)、其次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oxsakis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肠道腺病毒 enteric adenovirus、诺沃克病毒 Norwalk irus、冠状病毒、星状和杯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① 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理,已知的菌株可分为 5大组:a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人肠道后, 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壁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b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