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 “马说”这个标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重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 发的情感。 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 祗辱( ) 骈死( ) 槽枥 ( )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 辱( ) 石( ) 粟( ) 分析文段一: 分析文段三: 问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有什么写作意图?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课文理解 1、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随堂练习 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 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 3、划分句子的停顿,不准确的是( ) A.千 里 马\ 常 有,而 \伯 乐\ 不 常 有 B.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 C.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D.且 \欲 与 常 马 等\不 可 得 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才没不外见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其真无马邪 5、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 1)安求其能千里也( ) 2)其真无马邪( ) 3)其真不知马也(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运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 食马者比喻 。这篇文章尖锐地讽刺了 ,抒发了 的愤慨之情。 8、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与教辅资料。 2、针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感言。 6、 除此以外,谁还要为千里马负责? 伯乐 7、文中哪句话对伯乐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说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 唐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议论 杂文 《爱莲说》 C 代千里马 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 C 托物寓意 人才 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 埋没、摧残人才者 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怀才不遇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