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零件摩擦磨损润滑及密封
机械零件的摩擦、磨损、润滑及密封 1.摩擦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摩擦引起发热、温度升高和能量损耗,导致接触表面物质的损失和转移,即造成接触表面的磨损。 磨损使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遭到破坏,使机械的效率及可靠性降低,直至丧失原有的工作性能,甚至导致零件突然破坏。 2.摩擦和磨损往往相伴发生 3.摩擦和磨损都具有两面性 4.减少摩擦磨损的最有效方法是润滑 5.减摩和耐磨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 6.为防止润滑剂泄漏并阻止外部杂质、灰尘、空气和水分等的入侵,防止因润滑剂泄漏而产生的污染,改善工作环境,在润滑系统中需设置密封装置, 目前世界上工业领域中大约有1/3~1/2的能源以各种方式最终消耗于摩擦; 机械零件的损坏约有80%是由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 4.1 摩擦原理 摩擦分内摩擦和外摩擦两大类; 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的摩擦称为内摩擦。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称为外摩擦; 仅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称为静摩擦,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称为动摩擦; 按摩擦性质的不同,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两者的机理与规律完全不同。 干摩擦 边界摩擦 流体摩擦 混合摩擦 摩擦特性曲线 干摩擦及摩擦系数 干摩擦是指两摩擦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而直接接触的纯净表面间的摩擦 库仑公式 干摩擦力的形成原因: 早期的机械摩擦啮合理论 分子——机械理论 粘着理论 粘着理论又称为现代粘着理论,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摩擦形成理论 边界摩擦机理 边界摩擦: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边界膜可以是物理吸附膜、化学吸附膜和化学反应膜。 物理吸附膜是指由润滑油中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吸附膜; 化学吸附膜是指润滑油中的分子靠分子键与金属表面形成的化学吸附膜; 化学反应膜是指在润滑油中加入硫、磷、氯等元素的化合物(添加剂)与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膜。 a) 物理吸附膜 b) 化学吸附膜 c) 化学反应膜 物理吸附膜 润滑油中的脂肪酸是一种极性化合物,其分子能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膜。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分子分为单层和多层结构,距离表面愈远的分子,其吸附能力愈低,剪切强度愈小,到了若干层以后,就不再受约束。 多层物理吸附膜模型 化学吸附膜和化学反应膜 化学吸附膜比物理吸附膜的吸附强度高,稳定性也优于物理吸附膜,受热后的熔化温度也高,化学吸附膜适用于中等载荷、中等速度、中等温度下工作。 化学反应膜具有厚度大、熔点高、剪切强度低、稳定性好等优点。它适宜用于重载、高速和高温下工作的摩擦副。 工作温度是影响边界膜性能的关键参数,当工作温度达到软化温度时,吸附膜发生软化、乱向和脱吸现象,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限制 pv 值。 不同添加剂的减摩作用 4.2 磨损 机械设计时应考虑如何避免或减缓磨损,以保证零件和机械达到预期的寿命; 磨损量可用体积、重量或厚度来衡量,通常把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称为磨损率,用ε表示; 耐磨性是指磨损过程中材料抵抗脱落的能力,通常用磨损率的倒数1/ε来表示; 磨损过程可分为磨合、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三个阶段; 典型磨损过程 磨损的分类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 腐蚀磨损 磨损的控制 粘着磨损:①合理选择配对材料,同种金属比异种金属易于粘着,脆性材料比塑性材料的抗粘着能力强,进行表面处理(如表面热处理、电镀、喷涂等)可防止粘着磨损的发生;②限制摩擦表面的温度;③采用含油性和极压添加剂的润滑剂;④控制压强。 磨粒磨损:金属材料的硬度应至少比磨粒的硬度大30%。但材料并不是愈硬愈好,有时选用较便宜的材料,定期更换易磨损的零件,更经济。 疲劳寿命:①合理选择零件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情况下表面粗糙度值愈小,疲劳寿命愈长;②合理选择润滑油粘度,适当提高润滑油的粘度有利于接触应力均匀分布,提高抗疲劳磨损的能力。在润滑油中加入极压添加剂或固体润滑剂,能提高接触表面的抗疲劳性能;③合理选择零件接触面的硬度。 4.3 润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