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40文和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40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教学参考 教学要点 题解 内容简介 思考练习答案 译文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提出的“成竹于胸”和“心手相应”的艺术创作方法 学习通过生活琐事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 理解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典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题解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篔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内容简析 1、内容要点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 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内容简析 2、文章主旨 文章主要叙述了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作者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内容简析 3、阐发了“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个创作思想 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内容简析 4、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 (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而感觉厌烦。——脱俗,淡泊。 (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的辩论,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 (3)文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内容简析 5、文中引用的诗文和典故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洲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总结: 本文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思考练习】参考答案 1、这篇随笔散文,回忆了自己和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先写文与可在画竹方面对“我”的指导,此间“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的见解,是文与可对画竹的认识,也是“我”艺术创作的领悟,从而表明了两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基础。其次是记述围绕着画竹两人之间的交往:把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诗话辩论、《篔筜谷》一诗的趣话,还有就是文与可将篔筜谷偃竹之画赠送给“我”。作者用这些事来显示二人亲密无间的感情意趣。文与可去世后“我”又见此画,睹物思人生出无限眷恋。 这些生活琐事的回忆,凸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特征和令“我”敬佩的画竹的艺术创作思想,表现了二人深挚的友谊和睹物思人的悲痛。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2、本文共使用了三个典故。其一是“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原意是说厨师由于掌握了解牛的规律,所以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是讲求养生的人从中领悟出大道理。其二是“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意思是说轮扁是善于斫轮的人,他讲的意在言外的道理,读书人也是赞成的。苏轼用这两个典故,是借苏辙之口来赞扬文与可,他讲的画竹的道理,实际上是领悟了大道理的。其三是“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记载了曹操年轻时,乔玄很赏识他。乔玄死后,曹操在祭文中深情怀念乔玄。文中用此典故,借曹操与乔玄的亲密关系来表明自己和文与可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可见,文章中使用典故,可以在有限的语句之中表达丰厚的内容,言简意赅;同时,用典故是借助于相同点的类比联想,可以引入更多的精彩的内容以增添文章的意趣,耐人寻味。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3、苏轼所表述的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很有道理的,是很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的。比如我们写小说,哪怕是写一篇记叙文,如果我们对文中的人物十分清晰,感情也很充沛,那么在构思的时候,人物的形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