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古代“以礼治军”.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话古代“以礼治军”

漫话古代“以礼治军”   摘 要:“以礼治军”,是中国古代建设和治理军队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探究这一思想的渊源和深刻内涵,洞察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效的借鉴和继承,才能于当今军队的“法治”和“德治”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漫话;古代;以礼治军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22—02   一、建军方向上的“仁义之师”   “以礼治军”思想的产生,当可追溯到周代。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协和)邦国”;其次是《礼记·曲礼上》说的“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奴隶制后期,面对奴隶主残酷虐杀“人奴”的社会现象,儒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仁爱”思想。与这种思想潮流相适应,人们开始以“仁义”来解释兵戈之灾带来的社会“凶象”。这样,“兴义兵”,倡“仁义之师”的思想主张就随之出现了。由于仁、义、礼等概念含义极广,故人们在表述时往往交替使用或并用,如:“凝士以礼”、“以义治之”、“兵以仁义为本”等。人们把仁、义、礼等含义极广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作为军队建设的依据,试图把军队建设或标榜为“仁义之兵”。   按照这种思想原则,时人认为“仁者无敌”,“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孔子家语》说,遵循仁义原则举兵,“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管子》说:“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伤正(中正)。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被侵害)也,生于不正。”军队失败的根本因素在于不义。《吕氏春秋》说得更为清楚:“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敌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愈)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就是说,义兵能救人于危亡之中,所以受到邻国、敌国人民的欢迎,不待征战就归化了,还说,“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悦)也”;“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这一思想在秦汉以后的史书上屡屡可见。东汉沮授说:“夫救乱诛暴,谓之义兵;侍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唐代萧俯说:“夫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其救人如免水火,此必胜术也。”   为了把统治阶级的“仁义道德”注入部队建设和行军作战的方方面面,历代统治者在军队建设上强调“王者之师”,在战争目的上强调“存亡继绝”,战争动员强调“吊民伐罪”,作战要求“修德兴义”,教育强调“明耻教战”,等等。凡出师征讨,要“倡仁而战,抚义而征”;战争中须“动之以仁,行之以义”;要“守之以道德,用之以仁义”等,即严格按照仁、义、礼行事。战争中要对将士施之以礼,妥抚百姓,善待俘虏,甚至对于敌人也要“先宣后战”等等。总之要把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宗法思想灌输于军队的一切方面,借以保证军队成为其忠实可靠的武力工具。   二、教育训练上的“礼以训之”   《吴子》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即明确主张把“礼”和“义”作为教育、训练将士的主要内容,使其明耻教化。   古代军队以礼为内容的教育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以军礼实施安不忘危、积极备战的战备教育。《司马法》认为:颁行军礼在于居安思危,“所以不忘战也”。其次是树立统一的是非荣辱观,从人的行为、情欲、作风等方面凝聚将士之心。《荀子》说:“凝士以礼……礼修而士服”。马融在《忠经》中对仁、义、礼的作用分别加以解释,认为仁、义在于感召和激励将士;礼在于教育和训练士众,即“仁以怀之,义以励之,礼以训之”。其三,军礼更重要的作用,是给军队以浓重的政治、伦理思想熏陶,来维护奴隶主、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和思想体系。所以,《左传·隐公五年》记藏僖伯的话说,治兵、振旅之礼是为了“昭文章,明贵贱,辨等级,顺少长,习威仪也”。   古代礼仪训练的形式因时、因地、因人各有不同,变化很大。在军政合一、军民一体的奴隶制时期,关于国家行为的军礼,《周礼》记述的主要有五种,即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春秋、战国时代,“兵民合一”,其军事训练往往根据季节和生产劳动进行,且内容有所变化。《周礼·夏官司马》中明确规定了“四时教阅”之礼,包括“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振旅就是军队集中到都城整顿训练,学习辨别指挥信号,教给队列战术基本动作。然后,进行“■(搜的繁体)田”即田猎,作为基础动作训练和实战演习,还通过祭祀、誓民、献禽、赏罚等一系列严肃礼仪,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茇舍就是到野外进行扎营训练,治兵就是出城到野外进行练兵,大阅就是阅兵大礼。此三项的内容、形式和振旅全部相同,只是田猎这一环节在中夏叫“田苗”,中秋叫“■田”,在中冬叫“狩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寓教于礼的军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