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幅容易被误读历史插图
一幅容易被误读历史插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在关于唐朝节度使内容的课文下面配置了《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见下图)。
在讲解这幅图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在进行思考后得出以下结论:这幅图表明唐朝节度使:①政治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权;②经济上控制着财权;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进而得出结论:安史之乱后唐代节度使拥兵自重,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这幅图便成为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耀武扬威”、藩镇割据的典型。但是细察史实,便会发现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
要了解一幅图的真实含义,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弄清与插图关联的“人”“事”,和与插图关联的历史背景,万不能望“图”生义,这样才可能对历史插图进行正确的解读。
张议潮(?—872年),又作义潮或义朝,唐朝后期沙州(今甘肃敦煌)人。祖上显赫,其父是敦煌都督,其母亦为敦煌大族。张议潮出生在张掖,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逐渐衰微之时,吐蕃乘机攻略了河西诸州,在吐蕃占领期间,禁止人们穿汉服,实行“胡服辫发”,禁用唐朝年号,推行吐蕃语,逼迫人们接受吐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亲身经历了吐蕃统治的张议潮,对当地民不聊生的状态十分同情。这让他很早就产生了忧国爱民的思想,对大唐心驰神往。后来张议潮继承了其父之职接任吐蕃敦煌汉人都督。他积极“论兵讲剑,蕴习武经”,意图归复大唐。
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发生内乱,唐政府乘机发兵,相继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威州(今宁夏中卫)和扶州(甘肃文县西)等失地。此时的张议潮积极进行起义的筹划,明确提出了“归国”的口号。大中二年(848年)时机成熟,张议潮毅然发动起义,驱赶吐蕃守将,一举收复了沙州。同时,他分遣10路人马,带着10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京师长安告捷。接着,张议潮继续扩大战果,又先后收复了瓜州(甘肃安西)、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等10州。至此,河西大部摆脱了吐蕃的统治而复???唐朝。
唐宣宗在得知沙州等地光复的捷报后,特地下诏表彰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下令在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河西11州,以张议潮为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又率兵东征,经过3年努力,于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由张议潮兼任。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丝绸之路在断绝100年后又重新畅通。这对于加强西北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正因如此,河西人们才称赞张议潮的不朽业绩:“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1]
在张议潮举义成功后不久,为“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其兄张议潭就“先身入质”,以人质的方式留在了长安。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潭去世,张议潮奉诏入朝,留居京师,这是张氏兄弟为表示对大唐忠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唐政府也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赐给田地宅舍。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逝世,终年74岁,赠官太保。
对于与张议潮相关的这段历史,史籍记载很少,难窥全貌,我们只能从《新唐书》《资治通鉴》的零星记载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的敦煌遗书中去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但张议潮的功绩不能抹杀。张议潮统辖下的河西有11州4000里之地,户口接近百万,军队既有以战斗力强闻名的陇西健儿,也有回鹘和吐蕃族的精兵,实力远在唐朝大多藩镇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要“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朝廷也无可奈何,可他却顺应历史潮流,毅然回归祖国,听命中央政府维护国家领土统一与完整,创造了晚唐史上“河西东归”的伟大奇迹,最终成为晚唐一代名将和受人尊重的历史人物。著名学者罗振玉曾于1922年特地写作《补〈唐书〉张议潮传》。1957年,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又写了《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修订本)单独为“张议潮”立传[1] (pp.1959~1967)。一些史书、史家又给予张议潮很高的评价。如《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写道:“张议潮的彪炳功绩后来使他变成了他的原籍敦煌地区人们崇拜的对象,并且变成了激励人心的尚武歌谣的题材。”[2] (p.687)有学者指出:“张议潮……率领吐蕃统治下的沙州汉人及其他民族的官员及民众起义投归唐朝,驱逐吐蕃……在河陇地区的残暴统治,恢复唐制,发展生产,与周边民族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维系了西北一隅的稳定局面,使当地经济、文化重新得到发展。毫无疑问,张议潮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3] (p.109)
唐朝后期,在唐朝中央政府国力和威望极端衰落的情况下,能收复具有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