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死亡中描绘生命颜色.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死亡中描绘生命颜色

从死亡中描绘生命颜色      几年前,一本名为《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的书曾风靡中国两岸三地,作者是旅居美国的藏族僧人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对于此书有人誉之,有人贬之。然而,书中所讨论的话题却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生与死,特别是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反之,我们不妨也可以说,“不知死,焉知生”。因为,只有在知道那延续的总要终结,那开放的总要凋谢,那红润的总要枯黄,那拥有的总要失去,我们才能珍惜当下鲜活存在的。“有”总要在“无”中显出意义,而死亡大概就是为生命创造意义的那个本原吧。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说,“To philosophize is to learn how to die”(哲学是学习如何死亡)。当下风靡网络的耶鲁大学公开课中有一门竟是关于死亡,且是开设给大一新生的。很可惜,我们的大学课堂上却没有一门这样的课程。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疾病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于死亡的畏惧吧,这种畏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于“死亡”的无知。于是,我们总愿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里,似乎不见、不听、不讲,那可怕的东西便不存在了。对于年轻人来说,死亡更显得遥不可及,谈论这样的话题往往被看作不可思议。当然,不管愿不愿意,死亡总是时时刻刻地向我们走来。而死亡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不知何时到来)与空间上的必然性(然而必然到来)也造就了它在人类思想中的特殊地位。   如果能够预知死亡时间,也许生活将是另外一种样子吧。去年,一部叫做《时间规划局》(In Time)的美国电影给众多被生活搞得有些疲倦的人带来些许惊喜。电影开篇说,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到25岁之后就不再变老,然而,接下来人的自然寿命就只有一年了。并且,每个人胳膊上都有一个计时器,随时提醒着你生命中剩余的时间;当时间归零时,你的生命就结束了,或者用影片中的说法,“time out”。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通过劳动、变卖财产甚至抢劫等方式得到更多时间,但日常消费也同样会花掉你的时间。于是,时间成了唯一的硬通货。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震撼的情节:一位母亲(她看起来与儿子一样年轻)与儿子约好要在晚上见面,母亲知道这是在她的时间用完之前与儿子见的最后一面。但是公车票价却由一个小时涨到了两个小时,而母亲腕上剩下的时间却只有一个半小时。于是,母亲只好一路狂奔向与儿子约定的地方赶去,最后在即将与儿子拥抱的一霎那她的时间用完了。那一刻,母亲手臂上一排不再闪烁的数字――00:00:00:00――显得那么刺眼。   英语中有个说法,叫“clock watcher”,是说总是混时间,总等着下班或下课的人。想必这样的人会被电影触动吧。这时,也许你会重新审视自己腕上的手表,不管多么华贵或多么平庸,它其实只有一个作用:不是计时,而是提醒着我们生命尽头的来临;时间其实并非累积,而是在无情地退去。   女诗人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在一首有意思的诗《一种艺术》(One Art)中写道: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失去的艺术并不难掌握,   那么多的东西似乎生来就是   要被失去的,所以也算不得灾难,   每天失去一些。接受失去时的慌乱吧,   不管是一串家门钥匙,还是胡乱度过的一小时。   失去的艺术并不难掌握。   然后尝试失去更多些,失去更快些:   地点、名字,你本打算去的地方。   所有这些都不会带来什么灾难。)   于是我们不得不学会接受这个事实:所有我们拥有的,我们总会失去它们,当然包括生命,不管是亲人的,还是自己的。难怪《创世记》中的上帝在让亚伯拉罕年迈得子后不久,又要他将儿子以撒献出当祭品呢。得与失这两者本来就是同时存在,互为彼此的。既然不能不失去,那么就尽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